中国历史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翻过了这一页。人民的共和国也已经进入盛世年代。我们会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不论财政收入如何都不忘打造自己一方的“城市风景线”,或称“政绩工程”或称“地标”。当我们回顾了历史就明白了,这种对城市的思维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说是历史的糟粕,也是城市理念的倒退,拾的是负面的砖石,来搭建社会主义的城市。许多曾经传唱过《小城故事多》的小城市更是变得全无活力,面目可恶,这也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并非只是上述的单向思维,也有的学者提出另一种城市意识和城市观:“作为大明帝国的第二首都南京清晰地承载着此种城市性,比北京、苏州、杭州等大城市,更容易表现城市的特质,同是凝聚晚明的城市观。此种观点既非官方论述,也非文士之见,但具有横跨地域的普遍性。云南丽江大研古城则又是另一个天高皇帝远的市民的城市。几百年前的城市所体现的理念居然正是我们今日所要寻觅的。从历史的鲜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现代城市发展和保护意识的官方共识的成功例证,感到非常可喜。这样的城市,这样对有历史的正面式的传承,可惜不多。
另一种不属于“无为之美”之城的表现,并非主要出自官方意识,更多是对城市建设有一定话语权的知识阶层(主要是规划师和建筑师)中精英分子的失误。身处大跃进一样的造城运动中,在“唯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失误是难免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