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维兴和杨占社(1999)基于中国建筑业及其企业重组的理论分析,针对中国建筑业大、中、小型企业比例不当和各类建筑企业间的差距较小等实际问题,提出了按“张缩性”原则重组刚性建筑产业结构的具体方案和相关政策建议。周强和卢有杰(1999)对建筑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做了分类探讨,并就进入壁垒对建筑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遗憾的是文章对建筑业壁垒的成因和阻碍作用并没有展开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也没有对移动壁垒和退出壁垒进行研究。刘猛(2000a,2000b)通过对我国建筑业的竞争状况、国有企业的退出壁垒及政府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等问题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建筑业存在明显的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都比较低的产业特征,具有典型的分散型(非集中型)产业特征,属于“过度竞争”的高发行业;建筑业行业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造成了企业过度进入,行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而大量长期亏损和难以生存的企业因不能顺利退出而滞留在行业内,由此引发大量企业间非理性化的竞争行为,导致市场失灵。李小冬、关柯和李忠富(2001)引入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的概念,对建筑业的竞争状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认为我国建筑业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市场竞争缺乏层次性所致,并且大型建筑企业规模相差不大和数量过多。李小冬、宋健民和冯凯等人(2002)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建筑业企业的结构特征,并将其归纳为:企业规模偏大,大企业过多;综合型企业和专业化企业比例不合理;企业规模差距不明显,大企业尤为明显;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关系上,“过度竞争”与“有效竞争不足”同时明显并存。建筑业企业结构这些不合理的特征严重影响了建筑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体现在产业绩效上就是持续的低利润率和过大的亏损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