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证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924926
  • 作      者:
    石灵云著
  • 出 版 社 :
    立信会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石灵云,女,1978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2008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已在《管理世界》、《产业经济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南方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产业集聚能带来较强的持续竞争力,是一种思考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的新路径,而外部经济是创造和保持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源泉。与此同时,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证据》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出发,对地区经济增长源泉提供一个产业外部性的全新解释。《产业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的证据》基本结论是,比较优势仍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前提,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依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产业一旦在特定区域形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会促进这种集聚趋势进一步增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同时,产业内集聚和关联产业集聚也都对行业劳动生产率生产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2.3.4 波特的竞争理论
  与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重点关注产业内部的关联与合作不同,迈克尔·波特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根本途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是企业创造新市场或获得及保持市场份额的核心。而产业集聚或产业群则为企业实现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竞争环境。实际上,波特是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探讨产业集聚。
  波特把企业的集群现象称为企业簇群,他指出:“所谓簇群就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不同寻常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也就是说,企业集群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企业集群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波特认为,产业群一般通过三种形式影响竞争:一是通过提高立足该领域企业的生产效率来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通过促进新业务的形成,鼓励新企业的产生,扩展并强化产业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在企业群内,新的市场机会或新的业务需求容易被发现,新进入者面临的风险较小,资金、专业人员、技术、中间投入品、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也相对完善。新业务一旦形成,就会使企业群内所有相关成员获益,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强化企业群。因此,产业群可以说是企业区位选择的外部环境的具体体现。
  综合上述各种关于产业集聚的观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表2-2。每种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解释不尽相同。除传统贸易理论之外,其他的理论都强调外部规模经济在产业集聚中的重要作用。马歇尔更是完全从外部规模经济这一视角来阐释产业集聚机制。韦伯除了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以外,认为不同地区其劳动力成本和企业运输成本以及内部规模经济在产业集聚中也产生重要作用。新贸易理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在内,如“先天优势”、区域政策、基础设施等,区域政策因素开始纳入人们的视线。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动机和背景
1.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 可能的创新
1.5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产业集聚的相关概念
2.2.1 产业集聚的概念和内涵
2.2.2 集聚经济的定义和分类
2.2.3 外部经济
2.3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综述
2.3.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2.3.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2.3.3 区位-贸易理论
2.3.4 波特的竞争理论
2.4 外部经济的微观基础
2.4.1 共享
2.4.2 匹配
2.4.3 学习
2.5 产业集聚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2.5.1 产业集聚的存在性检验
2.5.2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相关实证研究
2.5.3 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演变和新发展
3.1 引言
3.2 第一代——产业地理集中的测度
3.3 第二代——产业地理集聚的测度
3.4 第三代一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测度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数据描述
4.1 引言
4.2 行业水平和空间区域单位的确定
4.2.1 行业的确定
4.2.2 空间区域单元的确定
4.3 基于二位数行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4.3.1 时间维度
4.3.2 产业维度
4.3.3 从空间维度看
4.4 基于四位数行业集聚水平的测度——γEG系数
4.4.1 中国不同行业水平和区域范围的产业集聚变动分析
4.4.2 中国制造业四位数行业集聚程度分析
4.4.3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产业类型分析
4.5 中国制造业行业区域共同集聚水平(γcj系数)
4.5.1 中国制造业行业区域共同集聚变动趋势
4.5.2 中国行业区域共同集聚和集聚结构的行业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5.3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研究的指标设计
5.4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
5.5.1 基本模型的设定
5.5.2 计量方法
5.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5.6 结论

第6章 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与劳动生产率
6.1 引言
6.2 外部经济的分析框架
6.2.1 理论认识上的分歧
6.2.2 实证研究结果上的分歧
6.3 模型设定
6.3.1 基本模型
6.3.2 实证模型
6.4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说明
6.5 实证分析
6.5.1 计量方法
6.5.2 实证结果及解释
6.6 小结

第7章 产业内集聚、关联产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
7.1 引言
7.2 实证模型设定
7.3 数据说明和变量说明
7.3.1 数据说明
7.3.2 变量的补充说明
7.4 实证分析
7.4.1 内生性问题
7.4.2 动态外部性
7.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7.5 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8.1 本书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