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快速转移,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经济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索罗残数”定则指出:经济增长中不能由有形的、可认定的生产因素解释的,可由知识因素来解释,通过知识更明智地利用其他因素。城乡之间存在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差距,知识水平限定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就业机会、维权意识等,教育落后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农村的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快速转移,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首先从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着手:建立优质的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停止向农村适龄学生收费,由国家拿钱免费提供学习用品,按城乡统一标准,彻底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的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事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在城市中形成,也要在农村建立。<br> 5.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br>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点。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基本素质。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三是建立良种良法的推广机制。加大良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步伐,使良种良法相配套,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四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好减员的文章,也就是做好增收的文章,要严格执行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做好自身工作,确保农民增收。<br> 6.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br> 纳克斯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都在说明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是产生贫困和恶性循环的关键因素。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陷阱必须做“临界最小努力”,通过外部资金打破均衡,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因此,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利用wTO规则,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体系,逐步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补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财政拨款额度。其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在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上不断进行适应性创新,以符合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和农业生产资金回笼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鼓励和引导农业社区、农业协会、龙头企业等集体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密切与农户的利益链接关系,实现以工补农、以工兴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