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0901
  • 作      者:
    王青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研究》系统阐述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对山区经济发展与非农产业、山区贫困之间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提出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揭示山区贫困、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空间耦合机制,阐述了水土保持在长江上游山区新农村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区发展与环境保育研究》适合从事地理学科、水土保持工作的研究生、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对资源的评价应以时间尺度为基准,中国山区自然资源价值的综合评价应寓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解读山区不同类型的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维上的利用层次、程度和价值的差异,明确不同资源对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进步的贡献度的不同,客观地判别山区自然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明确山区资源开发的时序安排,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2指标体系
    资源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评价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素质和价值取向;也涉及评价对象自身在时间维上被利用的客观价值与效益以及空间维上的分布特征、组合规律,其中有些是显现的,有些是潜在的。建立资源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演进的一般规律,同时结合当代自然资源利用特点,以此作为确定某种或某类资源相关重要性的依据。
    按照山区各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从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持续性4个层面进行判断,并以定量指标加以界定,建立中国山区自然资源贡献度评价体系。然后从总目标逐步向下,按照时间开发先后,把评价目标排列成树状;最后是重要程度评价,在各阶层上对同层次目标进行重要度评价,属于同一层的各个指标的权重归一化处理。最后,根据开发能力和现状与目标作比较,以选择开发时机。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山区产业与自然资源利用
1.1 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
1.2 中国山区自然资源利用历史回顾
1.2.1 狩猎社会
1.2.2 传统农业社会
1.2.3 工业化初、中期
1.2.4 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社会
1.3 山区资源开发贡献度评价
1.3.1 评价原则
1.3.2 指标体系
1.3.3 评价方法
1.3.4 结果与讨论
1.4 山区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时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与非农产业
2.1 中国山区与平原地区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2.1.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2 关于平原地区与山区收入差距的几点认识
2.2 中国东西部山区与平原经济发展对比研究
2.2.1 广东省内山区县与珠江、长江三角洲比较
2.2.2 川省川西山区县与成都平原比较
2.3 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分异特征
2.3.1 中国山区产业发展水平南北分异显著
2.3.2 同一山区内部地区间产业结构水平差距明显
2.4 几点认识
2.4.1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4.2 非农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及战略
3.1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态势
3.2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距
3.3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3.1 山区发展非农产业的有利条件
3.3.2 面临的挑战
3.4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类型
3.4.1 生态旅游业
3.4.2 水电
3.4.3 交通、通讯业
3.4.4 绿色食品、天然生物制药
3.4.5 采矿业
3.4.6 民族工艺品
3.4.7 劳务输出
3.5 中国山区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理论与模型
4.1 区域发展及其驱动力
4.2 区域发展阶段性与时空等价概念
4.2.1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与模型
4.2.2 时空等价概念模型
4.3 T=S模型应用实例
4.3.1 2000年四川成都平原与川西山区人均GDP空间差异研究
4.3.2 中国1990~2002年人均GDP增长轨迹研究
4.4 结果讨论
4.4.1 Logistic模型与区域发展的阶段性
4.4.2 T=S模型揭示了区域演进的机理
4.4.3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
4.4.4 中国山区发展阶段转换的条件
4.4.5 中国山区与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间差
4.4.6 中国山区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均衡问题
4.5 本章思考
4.5.1 预测科学与科学预测
4.5.2 定性与定量
4.5.3 概念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空间结构理论与山区开发型式
5.1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开发理论
5.1.1 区域空间构成
5.1.2 区域实体类型
5.1.3 区域开发元理论探索
5.2 区域开发模式的“周期表”现象
5.3 对山区发展的两点思考
5.3.1 中国山区产业空间布局的多元化、多层次问题
5.3.2 山区发展的耗散结构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层次与阶段
6.1 生态旅游的层次性与阶段性
6.1.1 生态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6.1.2 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层次性
6.1.3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6.1.4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层次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6.2 四川省生态旅游的层次、阶段及类型划分
6.2.1 生态旅游资源层次的划分
6.2.2 生态旅游形式三个层次的划分
6.2.3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6.2.4 空间格局
6.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上游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
7.1 统筹规划的意义
7.2 统筹规划理论基础
7.2.1 主体功能区规划
7.2.2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7.2.3 主题生态功能分区
7.3 统筹规划示范
7.3.1 区域背景
7.3.2 生态位势
7.3.3 资源优势
7.4 示范区统筹规划理念
7.4.1 战略定位
7.4.2 指导思想
7.4.3 发展理念
7.4.4 发展目标
7.4.5 发展道路
7.5 示范区主体功能区规划
7.5.1 原则
7.5.2 依据
7.5.3 方法
7.5.4 方案
7.5.5 空间管制
7.5.6 评价导向
7.6 示范区主题生态功能分区
7.6.1 主要生态类型及分布
7.6.2 分区目的
7.6.3 分区方法
7.6.4 分区方案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人类活动
8.1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现状
8.2 水土流失的驱动力
8.2.1 自然因素
8.2.2 人文因素
……
第九章 长江上游山区聚落与水土保持
第十章 长江上游水土保持与山区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