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平衡化与不平衡: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看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转型(1840-194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69846
  • 作      者:
    张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非平衡化与不平衡: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看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转型(1840-1949)》从微观的角度,在对无锡农户家庭经济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以往用“衰退”、“发展”、“停滞”或“内卷”来定性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各种研究相比,《非平衡化与不平衡: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看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转型(1840-1949)》更多的是从结构变化、要素重新配置、旧平衡的打破和新平衡的缺失上来考查这一时期的中国农村经济。
展开
精彩书摘
    对“市场剩余”增长的估算受到了王国斌(R.BinWong)的质疑。王认为布兰德的结论过于依赖假设,需要有扎实的实证研究予以支撑才行(Wong 1992:602)。王指出如果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非农人口比布兰德的假设为高的话,那么“市场剩余”将可能是变小而不是变大。其推理是,如果农村劳动力市场真像布兰德所说的那样自由运作的话,那么农村的非农业劳动力将会从收入低的农村手工业向收入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转移;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是农村非农人口随着城市人口的上升而上升,即像布兰德所假设的那样随着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间城市人口的翻番而翻番,而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上升而缩减,即一部分农村非农人口转移到了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一部分重要来源。如果农村劳动力市场并不像布兰德假设的那样自由运作的话,那么农村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工资就会降低,从而导致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需求的减少(Wong 1992:602-603)。
    同罗斯基一样,布兰德也把“农业真正工资”(农业工人的现金工资除以米价)作为估算农业生产率的主要依据。其逻辑推理亦与罗斯基相似,即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真正工资的上升代表着生产率的上升,因为只有生产率提高了真正工资才会上涨(Brandt 1989:106-107)。按照布兰德的观点,市场竞争决定工资水平,因为只有当农场主认为额外雇用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出超过其所付出的报酬时他才会额外雇用,而只有当一个小农认为出租自己的劳动会获得比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在自己土地上更多的收入时才会出租自己的劳动。
展开
目录
鸣谢
序(一)
序(二)
度量衡表
前言
无锡、江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一章 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争论
1.1.农村经济衰退论和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
1.2.西方学者的研究

第二章 无锡近代蚕桑业的兴起
2.1.蚕桑业之兴起
2.2.无锡近代蚕桑业兴起原因之探讨

第三章 中国与世界:从属于世界市场和中国蚕桑业整体发展趋势的无锡蚕桑业兴衰
3.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蚕桑业
3.2.19世纪50年代后中国蚕桑业的扩张
3.3.中国蚕桑业发展与国际丝绸贸易

第四章 蚕桑生产与稻麦种植之间的利润比较和无锡蚕桑业的衰落
4.1.蚕桑生产和稻麦种植中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4.2.19世纪70年代蚕桑业收入的急剧上升和无锡农民的反应
4.3.19世纪八九十年代桑树种植与稻麦种植之净收入的比较
4.4.生丝、蚕茧生产与稻麦种植之净收入之比较
4.5.蚕桑业在20世纪20年代后的衰落

第五章 无锡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转移
5.1.人口压力、工业发展和城市劳动力市场
5.2.无锡农村人口压力的测量
5.3.影响无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因素

第六章 无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无锡农村经济的影响
6.1.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6.2.对养蚕业的影响
6.3.对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6.4.对土地租种市场的影响

第七章 从无锡近代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看无锡近代农村经济转型成功的可能性
7.1.太平天国战争前的无锡农民生活水平
7.2.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民生活水平
7.3.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初的生活水平
7.4.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生活水平
结语
中文参考资料
英文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