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放松市场管制所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间使很多不名分文的农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贫瘠的土地,以罕见的勇气和无比的睿智探求商机,开辟销路,并通过赚差价、粗加工等方式,挖得了“第一桶金”。他们没有西方原始积累那样的血迹斑斑,却也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苦涩与苦难。虽然也曾经过多地设法钻空子,但鲜见当初西洋的那种险恶与刁蛮,更多彰显的却是中国农民自古的质朴与憨然。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最原生态的民营企业家,也是经济转轨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通过自己创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他们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立下了一座丰碑,而外在的形式却朴实无华: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br>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才匮乏”的窘境得到了缓解,国内高等院校培养的很多经营管理人才开始出炉,土生土长的MBA一度炙手可热,远赴海外深造的许多见多识广的企业精英也开始反哺家乡,回报故土。很多“体制内”的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也不安于已有的职称与职务,以及现有体制的约束,战战兢兢地“下海”。由此,中国出现了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工作是:当经理。起初,经过几十年“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教育的中国人很不习惯这一称呼:专门当经理?长期噤若寒蝉的学术界再次联想到了“买办”和“帮办”们早已沉寂的梦。于是,中规中矩地给他们取了个小名:经营管理类人才。这也是官方文件迄今对这一群体唯一的称呼。无论如何,职业经理人诞生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流向了民营企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代的职业型民营企业家,也是迄今唯一被纳入“人才”范畴的民营企业家。自此,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的三路大军各就各位,共同谱写着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成才、成功、成熟的华丽乐章,共同引领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