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就意味着要将国门打开,让全世界的技术、人才和资本进来,就意味着不得不开始迎接来自全世界的挑战。研究品牌和并购的专家学者都知道,中国最早的那批日化品牌,如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就是在海外资本的强势并购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的。即使少数能够“幸存”下来的民族品牌,也没有了当年的影响力。<br> 2008年9月3日,中国果汁饮料的领头羊——汇源果汁集团发布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Atlantic Industries以约179.2亿港元的天价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根据规定,如果此次交易完成,汇源果汁将成为Atlantic Industries的全资附属公司,并被撤销汇源股份的上市地位。<br> 这就意味着可口可乐买下了汇源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包括经营多年的中国驰名商标“汇源”品牌。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不仅媒体、专家,普通百姓对此并购案的抵制也是异常强烈。<br> 应该说,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吸引外资一直是我们的政策。但是,企业是一国经济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最主要力量,如果无限制地被外资控制,那中国的经济就只会任人宰割。因此,如何把握外资并购的度,研究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目的和动机就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br>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利润。其中收购就是一种尽可能扩大利润的工具。出于寻求最大化利润的目的,外资肯定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品牌。从长远来看,品牌对消费者的潜在价值无形而又巨大,中国福建生产的运动鞋,只要贴上耐克的标志,价格就能翻几倍。外资深知这一点,之前的“活力28”、“美加净”等品牌显然就是并购后被直接砍掉的典型。<br> 所以说,我们对待外资对中国影响力巨大的民族品牌的并购要非常慎重,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汇源果汁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果汁饮料的旗舰,汇源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是巨大的,一旦被可口可乐全资收购,谁知道其会怎样处置呢?<br> 从外资并购中国的历史来看,不同外资收购者有着不同的利益目的和动机。通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由于涉及国家的安全,所以这类国际巨头一心想通过与国内企业联姻,进入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工程机械巨头沃尔沃等进入中国主要是抢占中国市场的制高点,而国际金融大鳄们则正觊觎我国市场中的黄金投资机会。还有像凯雷这样的投资机构并购徐州重工,则很有可能是为了投资,等股价升高之后再卖掉。各式各样的并购目的需要甄别,区别对待,否则,就很容易陷入被人垄断、被动挨打的困局。<br>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大体可以分为“经营”性并购与“非经营”性并购。我们之前讲到的大部分案例都是属于“经营”性并购。也就是说,外资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扩大其产品的市场以及利润,即在同一个行业内的进入和退出。而我们现在要特别注意的是“非经营性”并购对中国企业以及产业造成的伤害。<br> 非经营性收购是投资机构操作的并购模式,属于资本运作,其购买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时候转手,以取得投资回报。也就是说,资本机构把并购的企业对象当做一个其不需要的商品,等到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择机出手,取得高额的回报。就像一个炒房者,他本身不再有自住的需求,买入房子等房价高涨之后出手以获取利润。所以,他从根本上不会在乎房子的维护和使用情况。<br> 当前,我国企业受限于不完善的资本市场,长期过度依赖直接融资模式,也就是银行直接贷款,这使得许多中国企业的财务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资金链条紧张,技术及创新的经营模式并不能被很好的估值,所以其资产价值在股市上往往又被低估。由于我国企业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相应制度规定,这些都为外资提供了绝佳的投资套利机会。所以,我们看到国外的投资机构在中国各产业频繁出手,凯雷收购徐工、巴菲特入股比亚迪都属于这一类。<br> “非经营”性并购属于外行对于内行的管理和操控,经常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冲突,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对研发、品牌维护、市场开拓等方面会有很多的限制,这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将来参与市场竞争埋下了深水炸弹。<br> 但并非所有外资对中国企业的收购都是有害的,很多并购也是成功的典范,而这类共赢的并购基本都是“经营”性的并购。如外资对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提升了中小啤酒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效率,也促进了民族啤酒品牌的健康发展,形成了青岛、华润、燕京这些影响力巨大的一线优秀品牌,而国外品牌的啤酒在一些细分的市场上也站稳了脚跟,获得了稳定的利润,如百威啤酒等。<br> 当然,要想并购达到共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收购者时切忌操之过急、不加取舍的心态。因为,制度缺失加上部门的盲目热情推动,将极大地降低外资收购,特别是恶意收购的运作成本及风险。<br> 在外资收购法律法规健全、政府干预市场手段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外资收购被有效的控制在不威胁本国经济安全的范围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产业的振兴。因此,如果我们的制度体系不健全、政府干预不及时或不力,外资往往会肆无忌惮地以损害中国经济安全的方式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严加警惕的。中国企业未来的输与赢,中国民族品牌的生与死,就在于中国企业如何看待和应对外资的侵吞。下面这些案例,有功成名就的,也有遗恨终生的,我们不妨仔细推敲,或许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