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2356
  • 作      者:
    刘立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变幻莫测,文化问的冲突与交融日渐凸显,生态、环境危机更加严峻,所有这些构成了新世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随之超越了地域、时间、领域的局限,国际的、国内的、当前的、未来的、经济的、科技的、环境的等各类相关因素之间的冲突与吸纳、融合与排斥、重叠与挤压,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软科学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良方。<br>    ——徐冠华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对创新型企业的内在机理、成长的异质性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构建了创新型企业的“发现-创造模型”;提出了创新动力源、信息知识源、职能源三位一体的企业创新源框架;分析了创新源过程管理模型、创新源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以及创新模块整合的途径。同时,对创新型企业组织柔性化的动因、特征、模式及管理进行了分析,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特征、惯例及突破、成长模式、生命周期等问题进行了研究。<br>    《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适合从事创新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研究人员、企业家、咨询顾问、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以及对创新管理感兴趣的读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它并不存在于一些设想的蓝图中或是某个主要工程师脑海中,而是存在于管理和协调任务的组织系统和习惯中。协同是保障组织知识流动共享的主要支持条件。<br>    4.不对称性<br>    产权是保证获得创新租金的重要条件,创新收益的多少依赖于技术的排他性(通常由客观或主观事物内在的专利或版权的可获得性而定)。创新活动的价值能否实现,能否吸引资本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些有关创新的排他性的制度安排。但在很多法律体系中,创新成果,如技术诀窍的所有权经常是模糊的,收益和付出并不对等。由于新产品和新工艺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程度与知识产权制度有关,如果专利或版权是有效的,则该制度就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其作用就较弱。阿罗把缺乏有效法律保护手段的现象称为“信息的根本悖论”。为了给买家提供全部的信息,拥有信息的卖家或许不得不把交易的物品揭示明白,但如果他这样做了,潜在的买家或许通过这些提供的信息就拥有了所想得到的东西,那么该交易的基础就不再存在,或者说会被侵蚀。所以说,创新的大部分成果在市场上的交易必须在未知的情况下进行,至少也要在信誉建立起来的基础之上进行,否则交易就会不完全,会对创新主体利益造成损害。创新和排他性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了企业创新与市场环境的不对称性。<br>    5.复杂性与多样性<br>    大量研究表明(Freeman,1987),不同产业部门技术变革的来源和方向存在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企业的规模差异。一般化学、运输车辆、材料处理、飞机和电子产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而机械、仪器和软件行业的企业规模较小。第二,产品类型。一般大批材料和消费产品属于价格敏感性产品;而处方药和机械产品为效果敏感性产品。第三,创新目标。处方药和机械领域一般进行产品创新;钢铁领域主要进行工艺创新;汽车行业两种创新都经常发生。第四,创新来源。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如纺织工业,创新来源于设备供应商和其他生产要素供应商;机械、设备和软件领域,消费者是主要的创新来源;化学、电子、运输、机械、仪器和软件行业的主要创新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技术活动;基础研究是医药产业的创新来源;第五,内部创新部门。化学和电子产业的创新部门是研发实验室,汽车和成批材料的创新部门是工程部门,机械制造行业的创新部门是设计部,服务产业的创新部门是软件系统部。
展开
目录
总序<br>第一辑序<br>前言<br>第一章 绪论<br>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br>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br>第三节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br><br>第二章 创新型企业:基本理论问题<br>第一节 创新与企业环境变化<br>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br>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与其他企业范式的辨析<br>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的类型<br><br>第三章 创新源管理与创新模块整合<br>第一节 企业创新源<br>第二节 基于创新源的创新模式分析<br>第三节 企业创新源管理<br>第四节 企业创新模块与整合<br><br>第四章 柔性化:创新型企业的组织特征<br>第一节 组织理论<br>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柔性化动因及其特征<br>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柔性结构模式<br>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组织的柔性管理<br><br>第五章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br>第一节 企业成长理论<br>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内涵与特征<br>第三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维度<br>第四节 创新型企业的惯例及突破<br>第五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模式<br>第六节 创新型企业类型与成长模式的匹配<br><br>第六章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演化与周期<br>第一节 演化视角的创新型企业成长<br>第二节 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br>第三节 创新模块在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的组合演替?<br>第四节 生命周期律对创新型企业演化的影响<br>第五节 创新型组织的周期与演化<br><br>第七章 案例研究<br>第一节 案例1:大连路明科技集团<br>第二节 案例2: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