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集群发展与老工业区振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02426
  • 作      者:
    李世杰,李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产业集群发展与老工业区振兴(以辽宁为例)》关注了辽宁老工业区的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基于对产业集群不同形成机制的思考,重新划分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将辽宁省普遍存在的、非自发形成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纳入研究视野。结合对辽宁产业集群调研,构建产业集群识别和测量模型,分析辽宁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集群的集聚度以及各类型集群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产业集群对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中国经济文库·应用经济学精品系列:产业集群发展与老工业区振兴(以辽宁为例)》研究了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并深入解析包括装备制造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依托专业市场的小商品集群以及工业园区类型的高科技集群等在内的若干典型产业集群案例。通过研究颇具代表性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发展动力、存在风险以及升级和促进集群发展对策,试图以此探索产业集群发展与中国老工业区改造、振兴的契合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2)强化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产业发展的公共信息支持工作
    较完备的信息统计、信息发现、信息披露、信息交流,都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不能因为体制建设的市场取向而放松对各种决策公共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改善。要扩大和改善公共信息的透明度,要通过合理的机制促进影响产业发展的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的交流转化。要求对产业发展有影响的各种分散决策实施申报备案制度,就是要用以改进统计和加强信息产业交流。
    政府及行业协会要充分利用统计工具和组织力量加强对各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服务,要防范统计信息的虚假问题以及由此误导形势判断,对公共信息适时公布。行业还可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措施的研究介绍,加强对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研究修订及正确方向的宣传、交流,加强产业发展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适时发布行业运营、发展的各种信息。
    (3)发挥政府的决策协调的职能作用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经济效益都很好,并都忙于研讨本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面临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企业的并购重组,尤其是企业间的强强并购。在客观环境方面,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地区壁垒严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利益不愿意参加并购,而一些企业管理层也因为一己私利同样不愿意参与,而只有那些完全符合地方利益和企业管理层利益的才易实现并购重组。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并购都要触及到地方利益和某些管理层的利益,完全符合各方利益的并购少之又少。
    辽宁省钢铁产业结构存在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源配置重复等结构性的问题。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设想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尤其是能够使企业快速强大的强强并购。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上肯定会遇到客观环境的重重制约。对于这些问题,只有政府部门站在更高的视点上,着眼于整体利益,促进和引导企业的强强并购;而企业领导层更要充分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寻找强强并购的机会,把握汹涌而来的并购浪潮。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产业集群日益主导世界经济格局/001
1.2 产业集群在中国显现出蓬勃生机/002
1.3 产业集群在辽宁地区遍地开花/003
1.4 研究辽宁老工业区产业集群的意义/005
1.5 本书的内容结构/006

第2章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007
2.1.1 关于产业集群的不同称谓/007
2.1.2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关系/008
2.1.3 对产业集群内涵的不同解释/009
2.2 产业集群的一般属性/010
2.2.1 空间属性/011
2.2.2 产业属性/011
2.2.3 组织属性/011
2.2.4 环境属性/012
2.3 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012
2.3.1 地理聚集性/012
2.3.2 充分合作与有效竞争/013
2.3.3 专业化分工与弹性专精/013
2.3.4 技术扩散与本地化学习/013
2.3.5 本地根植性/014
2.4 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进展/014
2.4.1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评述/014
2.4.2 关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评述/016
2.4.3 关于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相关研究评述/018
2.4.4 关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研究/020
2.4.5 关于政府行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文献评述/023
2.4.6 关于产业集群衰退风险的相关研究评述/024
2.4.7 关于集群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评述/025
2.4.8 围绕产业集群的案例与实证研究/028

第3章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与形成机制
3.1 基于形成机制的产业集群分类再探讨/031
3.1.1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不同分类方式/031
3.1.2 本书对产业集群分类的重新思考/035
3.1.3 不同主导机制的产业集群比较/036
3.2 辽宁产业集群的识别与测量/037
3.2.1 关于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037
3.2.2 辽宁产业集群的识别结果分析/038
3.3 产业集群与辽宁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040
3.3.1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模型/040
3.3.2 产业集群与辽宁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性/041
3.4 辽宁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042
3.4.1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条件/043
3.4.2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045
3.4.3 地方政府在本地产业集群形成、发展中的作用/047

第4章 依托网络创新的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
4.1 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分布特征/052
4.1.1 沈阳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现状/052
4.1.2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基本特征/052
4.2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集聚度/056
4.2.1 产业集群集中度的主要测定方法/056
4.2.2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测量/059
4.3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061
4.3.1 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界定/061
4.3.2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062
4.3.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解析/062
4.3.4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状况/065
4.4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链接模式/066
4.4.1 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网络层要素链接模式/066
4.4.2 社会网络层要素链接模式/072
4.5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3
4.5.1 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效应与存在的问题/073
4.5.2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思路/075
4.5.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077
4.5.4 促进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的若干建议/080

第5章 辽宁钢铁产业的集群化竞争优势
5.1 辽宁钢铁产业发展概况/082
5.1.1 辽宁钢铁产业历程/082
5.1.2 辽宁钢铁产业发展基本状况/083
5.2 辽宁钢铁产业集聚状况/084
5.2.1 辽宁钢铁产业的集群化分布状况./084
5.2.2 辽宁省内钢铁企业的地区分布/085
5.2.3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088
5.2.4 辽宁钢铁产业集聚度分析/091
5.2.5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分布特点/093
5.3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094
5.3.1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094
5.3.2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097
5.3.3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100
5.3.4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102
5.4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4
5.5 辽宁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途径及政策建议/107
5.5.1 逐步提高辽宁钢铁产业集中度/108
5.5.2 增强核心企业对钢铁产业链的主导带动能力/110
5.5.3 发挥地方政府在钢铁产业集群竞争力中的引导作用/112
5.5.4 增强辽宁钢铁产业集群内部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114

第6章 依托专业市场的海域集群经济
6.1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116
6.1.1 海城地区概况与经济发展历程/116
6.1.2 海城地区经济发展现状/118
6.2 海城地区产业集聚度测量/120
6.2.1 海城地区产业集聚度/120
6.2.2 海城地区产业集聚度计量结果分析/121
6.2.3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122
6.3 基于专业市场的海城产业集群发展/123
6.3.1 专业市场的形成/123
6.3.2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124
6.3.3 海城地区的四大专业市场/126
6.3.4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128
6.3.5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与专业化市场的发展态势/133
6.4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135
6.4.1 海城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35
6.4.2 海城集群经济发展对策/138

第7章 工业园区型的浑南IT产业集群
7.1 浑南新区发展概况/144
7.1.1 自然情况/144
7.1.2 经济概况/144
7.1.3 发展历程/146
7.1.4 主导产业/147
7.2 浑南新区的产业集聚现状/148
7.2.1 主要产业集聚度测算与分析/148
7.2.2 浑南新区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关系/150
7.3 浑南新区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道路/154
7.3.1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机理/154
7.3.2 国内外IT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156
7.3.3 塑造本地化产业集群是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选择/157
7.3.4 南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158
7.3.5 浑南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现实掣肘/160
7.4 浑南新区IT产业集群发展对策/161
7.4.1 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作用/161
7.4.2 推动浑南新区IT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163
7.4.3 浑南新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的注意问题/167

第8章 辽宁产业集群存在的风险与治理机制
8.1 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治理的目标及主体/169
8.2 辽宁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与内生性风险/171
8.2.1 规制风险/171
8.2.2 集聚风险/173
8.2.3 区域风险/175
8.3 辽宁产业集群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177
8.3.1 辽宁政府主导型集群的治理框架/177
8.3.2 政府规制风险的治理机制/177
8.3.3 集聚风险的契约治理机制/180
8.3.4 区域风险的治理机制/183
8.4 加快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选择与政府行为路径/189
8.4.1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原则/189
8.4.2 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策略选择/191
8.4.3 辽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193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208
附录2-1 辽宁省钢铁工业企业不同类型分布情况/213
附录2-2 辽宁省主要生产型钢铁企业名录/213
附录3 浑南新区企业情况调查问卷/216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