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85171
  • 作      者:
    杨开忠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开忠,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与公共政策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北京专家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亚洲和平科学联盟创始会员等职务。<br>    杨开忠是中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推动者,1991年他领导创建了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他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数十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出版著作多部.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决策采纳,为中国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开创性贡献。<br>    杨开忠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5)、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8、2001、2002)、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北京市“五四奖章”(2001),中国发展研究一等奖(2005)等多项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在中国迅速兴起和发展,为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展望,并对中国区域发展的现实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br>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供相关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人员及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供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决策人员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区域科学的基本问题<br>    经典区域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活动“在哪里?为什么?应该怎样?”(埃德加·M.胡佛,1990;ooverand Giarratani,1999;张可云,2005)。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可以为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二是区位的人类活动选择。由于传统上单纯强调的企业、家庭活动,经典西方区域科学通常只关注第一个方面。与此不同,中国区域科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3个方面。<br>    1.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br>    在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学者通常只关注这个问题,而且是中央政府关于既定活动的区位选择,包括宏观区位和宏观区位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分权,地方政府和企业关于既定活动的区位选择逐渐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范围。在中国,研究特定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行为的思想理论有两个渊源。一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学。20世纪60年代中国、苏联关系破裂之前,我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为借鉴苏联经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我国较为系统地从苏联引入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学,包括生产力布局的规律以及生产布局的原则和方法。二是西方区位理论。1978年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较为系统地引入西方区位理论。虽然现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苏联生产布局学与西方区位理论中国化的混合体,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成功实现了向市场经济转型,其主流是扎根于西方区位科学之中的。<br>    2.区位的人类活动选择<br>    由于概念框架中缺乏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定位,加之发达国家各个特定地区专业化与分工格局已经形成,因而西方经典区域科学并不十分关注特定地区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的问题。然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任何特定地区的资源配置都没有成型,同时转轨发展型地方政府迅速兴起,从而对特定地区活动选择研究产生了迫切而巨大的需求。因而,特定地区的活动选择,也就是特定地区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如何生产的问题,成为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一个特别重要的基本问题。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中国区域科学的回顾<br>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区域科学/2<br>一、区域科学的定义/2<br>二、区域科学的基本问题/3<br>三、区域科学的体系/4<br>第二节 中国区域科学发展历程/6<br>一、准备时期/6<br>二、正式建立时期/7<br>三、深入发展期/9<br>第三节 中国区域科学主要流派/12<br>一、比较优势学派/12<br>二、集聚经济学派/12<br>三、制度学派/13<br>四、生态文明学派/14<br>五、一体化学派/15<br>六、复杂科学学派/16<br><br>第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进展<br>第一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脉络/25<br>一、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25<br>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拓展方向/26<br>三、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30<br>四、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含义/31<br>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33<br>一、厂商数目有限交易费用不同的垄断竞争的空间模型/33<br>二、劳动力有限流动的区域差异模型/34<br>三、基于人口移动和知识溢出的经济增长与集聚/37<br>四、基于人力资本形成的区域差异模型/39<br>五、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差异/41<br>六、旅游空间结构的弱不对称性垄断竞争模型/43<br>第三节 结论及展望/45<br><br>第三章 空间计量经济学进展<br>第一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5<br>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55<br>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56<br>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学科体系/57<br>一、理论空间经济计量学/57<br>二、应用空间经济计量学/57<br>第三节 理论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58<br>一、空间权重及其设定/58<br>二、空间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59<br>三、空间滞后模型/62<br>四、空间误差模型/63<br>五、空间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64<br>第四节 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66<br>一、应用领域日趋广泛/66<br>二、理论验证不断增加/67<br>三、与GIS等空间数据分析和模拟技术渐趋融合/67<br>四、专门化空间经济计量软件逐渐增多/67<br>第五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67<br>一、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国区域发展问题/68<br>二、空间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前景/70<br>三、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与需要解决的问题/70<br><br>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br>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早期探索与创新/76<br>第二节 走向成熟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77<br>第三节 强调“创新”和“以人为本”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81<br>第四节 结论及展望/84<br><br>第五章 中国产业布局理论与政策演变<br>第一节 中国产业布局理论演变/91<br>一、中国产业布局理论/91<br>二、新经济地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理论/96<br>三、产业布局理论的其他发展/98<br>四、中国产业集群理论研究/99<br>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100<br>一、1979~1991年产业布局重点向沿海地区倾斜/100<br>二、1992~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04<br>三、2000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阶段/107<br>四、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影响/114<br>第三节 我国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116<br>一、产业布局政策取向发生转变,中西部经济的活力和增长极增加更加明显/116<br>二、生态建设目标日益重要/116<br>三、市场力量逐渐主导区域产业布局/117<br>四、外商直接投资将深刻影响我国的产业布局/117<br><br>第六章 中国乡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br>第一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回顾/119<br>一、乡村改革发展的历程/119<br>二、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取得的成就/122<br>第二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经验总结/127<br>一、功能定位清晰明确,引导乡村健康发展/128<br>二、持续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确保乡村经济稳定增长/129<br>三、推进制度创新,促进乡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130<br>四、多样化乡村发展模式,产生较强示范效应/131<br>第三节 中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2<br>一、农业生产率较低,现代农业建设尚需时日/133<br>二、农村工业化发展滞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133<br>第四节 中国乡村发展的展望/135<br>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135<br>二、农村新型工业化以及建设现代农业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136<br>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展现出新面貌/137<br>四、政策效果开始显现,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137<br><br>第七章 中国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战进展<br>第一节 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框架/140<br>一、经济地带/141<br>二、综合经济区/143<br>三、城市经济区/146<br>四、开发管制区/148<br>第二节 中国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的转型/148<br>一、经济地带向多元化、柔性化格局转变/148<br>二、从经济协作区划分转向城市经济区划/150<br>三、开发管制区划的兴起/152<br>第三节 中国经济区划发展的展望/153<br>一、经济区划与类型区划结合/153<br>二、经济区划的最小空间信息源/154<br>三、标准的城市经济区划分/156<br>四、与经济合作区网络的关系/156<br>五、规范化的动态管理/156<br><br>第八章 中国区域规划理论和实战进展<br>第一节 关于我国区域规划的理论问题/159<br>一、区域规划的概念/159<br>二、编制区域规划的动因/162<br>三、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163<br>四、区域规划在全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65<br>第二节 关于我国区域规划的实践问题/166<br>……<br>第九章 国土开发理论研究与我国国土开发战略<br>第十章 西部大开发理念与政策综述<br>第十一章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变<br>第十二章 中部地区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历程<br>第十三章 中国特殊经济区的发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