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险道三十年:中国民营经济启示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4920
  • 作      者:
    丁子江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子江,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硕士及博士、加州州立大学(波莫纳)哲学系教授,曾任美国中国当代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副会长。曾研究或任教于北京大学、美国普渡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等。著有《思贯中西》、《美国之劫》、《经济大逃亡》、《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中美婚恋纪实文学》、《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史评》、《中国的复兴》(合著)等书,以及大量中英文学术论文和其他各类作品,并多次获得多种写作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民营经济的崛起是社会转型中一种别无他择的风险取向,一种在两难抉择中迫不得已的生存拯救。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越来越占有更大的份额,为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出路,并在社会、文     化和价值观的变革中,成为重要的物质力量。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利用了庞大的社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灵活的机制。这还不是全部。把目光放在改革的全局,考察与它直接联系的多个方面,可以看到民营经济还依靠了什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萌芽破土(1)     1976年,农历上的闰八月年,北部沿海的河北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官方统计23万百姓丧生。数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历史,何止23万!中国向何处去?农民,占人口80%的农民掀起了“单干风”,挑战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单干”在这段历史里的意义是取消人民公社,土地名义上是集体的,但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生产,按一定比例上交粮食给国家。“单干风”在仅仅几年内就获得了胜利。     在这股“飓风”狂扫大地之后,产生了包括农民自己在内的所有国人都预料不到的历史新起点。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改革浪潮,民(私)营经济在这一浪潮中崛起,又推动着浪潮前进。以1980年为开端,除了1989年及其后两年受到影响外,民(私)营经济在10年的发展中均保持高速增长。它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令世人仰望灼目,特别是1992年以后,好似卫星上天,但不是仅发射于西昌,而是于中国任何地方。高速度和大能量所带来的内涵是高增值,即资本积累率高于全国其他所有制经济,也高于国际水平。     铤而走险的“不归之路”     民(私)营经济在什么样的舆论和环境下呱呱落地?让我们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民企在一些地方刚刚崭露头角的那段时光。当时,“单干风”还能理解,可是雇工的民企、资本家及剥削者的实事和新闻一传开,对于长期受社会主义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国人来说,简直是咄咄怪事。一时间,怀疑、否定、说不清的负面议论连绵不绝,只有少数人正面肯定。北京附近的蓟县,一个年仅20多岁的团支部书记,背着挎包进了城,急想问一问,一位曾经在他村里插队的并于1978年考上大学的知青朋友。朋友的回答是赞同,可年轻的农村人还是无法理解雇佣工人怎么会合理,这不是剥削吗?     石狮、温州、傻子瓜子、杨百万,这四大例子令人伤脑筋。     敢于冒险,必有其因。     听说过石狮么?别说西方人,大部分国人在20世纪80年代前都没有听说过。石狮镇在福建省沿海的中南部,泉州地区晋江县一个不起眼的临海小港口。那里多是砂石地,土壤贫瘠,居民生活贫困。早先海禁未开的明末清初就有人背井离乡,漂流到南洋各地谋生。海外的中国人怀念家乡的情结很重,但由于政治和地缘的关系很难回去探亲。有些富裕的闽南人汇钱或寄些衣服物品周济自己的亲友,这一带便称作“侨乡”。文革前后,人们吃穿都很困难,哪家有海外寄来的物品是十分让人羡慕的。穷不一定傻,石狮人并不短视,衣服舍不得自己穿,物品舍不得自己用,统统摆到集市上卖。很快,五颜六色的服装、实用小巧的日用小商品点缀和丰富了单调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石狮就从农村集镇鲤鱼跳龙门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市场。不过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内,18条商品街纵横,8 000多个商铺林立,海内外来客每日不下5万名,可谓“万商云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石狮在闽东南沿海迅速崛起。自1988年建市以来,作为福建省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对台经贸窗口,仅有16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却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为全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源地之一,石狮以纺织服装为主导,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服装集散中心,形成以服装加工生产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成衣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完善的产业链。     国人习惯单一的红思想、绿军帽、灰衣服、黑布鞋,见了石狮觉得此地乌烟瘴气。广东福建沿海许多城镇就是这样活络起来,从舶来品的诱惑到繁荣集市贸易,接着又利用外来信息和关系发展来料加工,发展服装业、小日用品经营。这一商品和市场意识的起步,带动了整个东南沿海的乡镇企业和民(私)营经济。他们摆脱了贫困,也历史性地告别了中央计划经济的“精华”——长期注重传统大型重工业的笨重、效益低的固守体系。这就是广东福建早期经济开放的浪潮,乌烟瘴气吗?不,是万帆竞过,一片繁荣景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温州人说他们自己只有“死”路(水路,温州方言“水”音同“死”音)一条,形容当时人多地少的贫困状态,只有外出打工,做生意。由于历史环境的“基因”,使温州人生来就能吃苦,擅长手工艺,练就了一身买卖经。这种禀性即便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绝迹的时候,也不可能泯灭。因此,文革后期国人就听说温州那里经常闹“资本主义”,也经常批“资本主义”。20世纪70年代,温州人开始注意到大城市生活虽比农村富裕,但并不方便。他们根据城市人的需要,用手工制作那些烟囱林立的国营工厂不生产的小商品,并涌向外地贩卖。温州人以生产小商品起家,又带有极大的流动能量。南方铁路、水路各线常常看见温州人上上下下,火车、江船的货柜标签上也常常写着发自温州的地址。温州人很快跑遍了全国。80年代中期,内蒙古草原和云南省中缅边境都有温州人修鞋、缝制衣服的踪影。温州人在“死路”一条的环境压迫下迸发出的经营方式,以“动”和“活”打破了中央计划经济下市场渠道滞泄的状态。
展开
目录
作者自序 前言 导读 第一篇  绝境与生路——经济转型的风险取向 第一章  萌芽破土 第二章  两起一伏 第三章  蓄势待发 第四章  隐显相映 第二篇  汇流与大湖——经济改革开放的多维张力 第六章  沿海升级 第七章  大潮西卷 第八章  集市新生 第九章  打破垄断 第十章  机制更新 第十一章  社会资本 第十二章  派生体制 第十三章  实效主义 第十四章  环境局限 第三篇  撞击与整合——中西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十五章  观念交替 第十六章  逐富传统 第十七章  先富者辨 第四篇  现状与未来——对挑战和隐患的理性认知 第十八章  增长问题 第十九章  发展失衡 第二十章  社会冲突 …… 结语  走向共赢 附录  中国当代民(私)营经济发展大事记:1978-2009 审校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