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中国未来趋势的撼世之作,轰动全球,彻底颠覆西方“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的论调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世界发展的进程没有停止的时刻,在经历了辉煌、沉沦与激荡的岁月交织之后,中国一直都在踌躇满志。
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情理与掌握之中。
在西方世界众多的怀疑、不满甚至批评声之中,有一个响亮的声音从西方传到东方——当中国统治世界!
“赞美”?“喝彩”?“捧杀”?“麻痹”?还是“大唱颂歌”?“客观评述”?“警世之言”?“糖衣炮弹”?
阅读完《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之后,你会发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无比客观的思维——而这种客观的态度正是我们对待我们自己的世界所必需的!
尽管中国仍然很贫穷,2003年其人均GDP仅达1 000美元,但它已经并正在对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与美国一道,它们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世界经济从2002~2005年实际产出的增长,做出了不低于1/3的贡献。鉴于中国将日本从长期衰退的漩涡中解救出来,并负责日本出口增长的2/3和后者2003年的实际GDP增长的1/4,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中国作为世界上制成品的最廉价生产商出现,已导致它们全球价格的急剧下降。比如说,在过去10年里,美国服装和鞋类的价格下降了30%。制成品价格下降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而中国需求造成的商品价格的上升,又对初级产品生产者产生了有利影响,其中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一直到全球经济下滑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急于获得足够的原材料来推动其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一直表现得非常活跃,并于伊朗、委内瑞拉和苏丹等国达成了主要协议。另外的赢家是俄罗斯和澳大利亚,前者主要生产商品,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后者由于宣传较少,故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材料的匮乏,促使中国对许多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展开了重大的外交攻势,其中包括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的中非合作论坛。主要的输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他们不仅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输给了中国,甚至许多国际公司将原本驻扎在这些国家的业务也迁移到了中国。还有一些明显的输家,即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都被外包给了中国。
迄今为止,中国崛起带来的最大影响,被认为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主要的胜利者是东北亚地区那些发达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韩国和中国台湾,以及日本。它们一直都受益于中国生产的廉价制成品,同时由于中国对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些国家也能享受相关产品价格上扬带来的好处。像台湾电脑业那样,他们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干脆把自己的许多业务都迁移到了大陆。输家是西方国家的那些同行,由于工作被外包给中国,这些行业的工人普遍都丢了工作。但是与美国不同,它与中国之间存在着庞大的贸易赤字,而所有这些国家都享受着与中国之间的大量盈余。该地区最接近于灰色地带的例子是东南亚,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中国极其类似,但尤其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远远发达得多。在过去的十年里,东盟国家亲眼目睹它们曾收到的大量外国直接投资都流向了中国。它们还在大规模电子集成和电脑设备等方面输给了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最为显著的例子——最后为了逃避中国的竞争,它们都被迫升级价值链。受伤害程度最深的国家,是经济最密切类似于中国的印度尼西亚。在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上,印度尼西亚已甘拜下风,它们都选择中国而非印度尼西亚作为其首选生产基地。不过,总的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大大有益于东盟国家,它已经悠然自得地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即使不是最大,也是最大的伙伴国之一),在很多情况下,中国都是这些国家外来投资的提供者。
由于中美之间的核心关系在于经济失衡,所以要衡量中国日益增强的全球影响力,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在中美关系中的力量——尽管与中国相比,美国仍然享有更多的GDP和极高的人均GDP。中国轻松地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国,美国中国制造的消费品表现出极大的需求。由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相对较少,后者有着规模庞大和不断增长的贸易盈余,而且自1999年以来发展极为迅猛。中国将这些盈余投资于美国国库券——实际上是向美国提供贷款——从而人为地人为地使美国利率保持在低水平,对美国消费者尤其是抵押权人不无裨益。尽管美国身陷重债,但中国持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库券(在此用“国库券”一词,泛指中国持有的各式各样的美国资产)的举动,部分缓解了资金短缺给美国造成的影响,使美国人民能够继续尽情地挥霍和狂欢。2008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8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于除9个国家以外的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年度经济产出总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使中国成为金融世界的大亨。西方国家金融实力的下滑,更加凸显了中国的重要性。当许多西方金融机构、公司甚至某些国家都发现它们的资金缺乏流动性,中国却正好相反,其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相当好。举个例子来说,中国通过收购外国公司,尤其是外国的石油和矿产公司,将会战略性地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增强其在全球衰退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影响力。
中国如何部署其国家外汇储备是一个非常令人关切的问题,特别对于美国来说,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外汇储备都投资于美国债券。尽管大家缄口不言,但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约有60%的美元资产和约30%的欧元资产,如果中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转移到其他货币上,将会立竿见影地出现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被迫上升的后果:转移的金额越大,这种后果就越明显。但是,中国也面临着某种困境。中国将大量外汇储备资产转移出美元资产,肯定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意义:2006~2007年美元价值稳步下降,未来其价格可能还将进一步下跌。此外,中国投资于美国国库券的庞大美元资产,只能赚取微乎其微的回报率,这对于一个仍然很贫穷的国家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如果它尝试将大量的储备从美元资产移到其他货币资产,就会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它自己的美元储备的价值也会随之下降。中国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当代的两个伟大但全然不同的经济力量,发现它们彼此(至少目前是这样)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怪诞状态,至少目前是这样。2008年9月金融危机那些最黑暗的日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考虑到手中所持的股份,中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出手营救房利美、房地美以及后来的美国国际集团,同时美国也情有可原地害怕中国可能会卖掉手中的部分美元储备,带来美元贬值的可怕后果,并且损害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早在这些混乱的事件发生之前,为了使庞大的外汇储备得到充分的利用,中国就已经开始另辟蹊径。国家于2007年年初宣布成立中国投资公司,这是一家新的国家机构,负责监督2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资,性质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全资拥有的一家成功的投资机构, 它掌管着1 080亿美元的全球证券投资。为了验证该思路的可行性,新机构投注了30亿美元的控股资金到总部设在美国的私募股权集团黑石集团,表明中国打算将它的部分美国国库券投资转换到风险更大的股票上。这些举动预示着中国作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金融成员的崛起。2007年下半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大额比例入股了总部设在英国的巴克莱银行的股权,中信证券与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成立了战略联盟,同时还有三家中国银行正在考虑收购总部设在英国的新兴市场贷款人——渣打银行的股权。但是,由于中国逐渐意识到西方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的严峻性,以及它购买任何一家西方金融机构股权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这些计划也都化为泡影。当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中国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然而在中国,平均每位居民能节省超过1/4的收入,除了存入银行,他们无处可投,所以中国的银行都拥有巨额资金,这个事实意味着中国银行将成为一个日益令人惊叹的全球力量。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需要放置到一个更宽泛的全球和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2001年中国才姗姗来迟地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贸易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化开始以来的一次最大延伸。作为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而且很快将成为最大贸易国,中国的加入立即改变了贸易体系的性质和动力。通过获得低成本的制造业基地和极其廉价的进口品,发达世界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受益者。但是,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大赢家,不仅为其出口获得了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准入机会,同时还收获了流入国内的庞大外来投资,因此才能维持其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所以到目前为止,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直被看成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那么这个现状有没有继续保持下去的可能呢?
中国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是如此巨大,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影响也非常不确定,所以很难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已表现出紧张的迹象:一方面,发达国家指责中国没有执行世贸组织中它应尽的规则;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都以反倾销条款(被设计用来阻止其他国家以不公平的价格销售商品)为借口,来部署反对中国商品的保护主义措施。围绕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引发了美中之间的不断争议,2007年主要集中在中国产品尤其是食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上。目前,这些小规模冲突发生于它们贸易的相对收益上,但未来这种紧张局势可能会愈演愈烈。虽然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是由西方尤其是美国设计和创造的,但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才是当之无愧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西方在某个时候断定中国已成为主要受益者——同时对西方越来越不利——那么后者很可能会变得更加趋向于保护主义,同时当前的全球体系也会被逐步削弱。随着多哈谈判回合的失败,全球化进程已经陷于停顿,而且很可能再也无法恢复。不过,这是否会成为更大范围的衰退的前奏,仍有待观察。
迄今为止,主要的输家是西方世界那些非熟练和半熟练的工人,他们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失去工作。但是,他们的不满并没有引起赢家的重视,跨国公司依然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众多消费者依然从中国价格中受益匪浅。随着中国迅速升级自己的价值链,只有当它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并对熟练的体力劳动者和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人及专业人员的工作构成威胁时,才能够使这种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中国的价值链已经开始以某些方式升级,比如意大利普拉托市和科摩市的纺织品,其设计都仿照中国。因此,中国升级其技术能力的速度有多快,主要在于西方可能做出的反应:这一过程进行得越快,政治态度就越有可能改变,保护主义壁垒也越有可能建立;这一过程进行得越慢,贸易摩擦就越有可能被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似乎比第二种情况要大。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力量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从东南亚到中国,从日本到中国,从欧洲和美国到中国。鉴于中国的起飞阶段刚过半,仍然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很显然我们仅仅处在这一进程的初期阶段。该国拥有1/5的世界人口,会导致各种规模效应,却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用历史的标准来衡量——而且速度极快,并且中间并未伴随相当大的紧张局势和冲突,着实令人不可思议。迄今为止,中国融入世界一直都是相对相安无事的。但目前被这种双赢的氛围环绕的进程,似乎不太可能继续下去。随着西方国家受损者的数量无情地上升,政治态度必将改变,完全可能的一种后果就是,西方国家——自由贸易的传统鼓吹者将担当贸易保护的领袖,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全球化时代也将走向终结。
现在,所有这些考虑都可以被重新放置在一个全新的背景——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衰退中。放眼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迅速锐减,失业急速增加。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已经陷入了停滞,并且走向反面。这个过程到底会走多远,目前尚不知晓。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尝试着为其受到威胁的工业提供帮助和补贴。人们对贸易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尤其表现在美国国会内“购买美国货”的压力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位居德国之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需求的主要对象。在这样的情形下,商业集团对手之间的贸易战必将爆发无疑。我们生活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限制性因素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
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文明国家?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谁将是全球化竞技场上的最终赢家,中国还是美国?不论中国经济有多么辉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已经决定了中国不会变得越来越西方!
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部分 西方世界的终结
第1章 西方的兴起
1800年的东方和西方,究竟谁更拥有经济优势?为什么东方又很快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必然因素还是偶然因素?欧洲的优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塑造我们世界的欧洲现代性和美国现代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将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中国当前经济突飞猛进的基因源于1800年之后的近代?未来的世界,全球的主导力量是中国还是西方?
是先决条件还是特征?
欧洲例外论
欧洲的优势
美国的崛起
第2章 日本:现代国家但非西方国家
对东方来说,日本是个另类,它总在标榜自己的独树一帜,它总想着脱亚入欧、入美;对西方来说,日本也是个另类,从明治维新到向西方全面转变,它总是不遗余力,但无论如何,它也摆脱不了东方的特质。日本——究竟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日本从哪里来?
明治维新
对历史的传承
向西方转变
第3章 中国:动荡的历史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从1300年之后开始步入了衰退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什么无法延承下去?中国未能实现工业革命,究竟有多么可惜?中国改良运动的失败源于中国人对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恨意?1949年,中国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进行了一次辉煌的改写历程。
辉煌的世纪
中国人眼中的“国家”
内忧外患
1949年之后
经济腾飞
第4章 中国与西方:相互融合,还是相互竞争
西方对现代性的垄断将随着东亚的崛起而被彻底击破。究竟是东方西方化,还是西方东方化?文化的差异有多么的根深蒂固?语言、服饰、饮食、政治权力,西化的成份有多少?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很快剥离了西方国家的中心位置,并使其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
东亚现代性的兴起
转变的速度
如何界定现代性
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化有多深
与生俱来的现代性
现代性竞争
第二部分 中国世纪的来临
第5章 中国:超级经济大国
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中国终于以一个经济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而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后金融危机时代将是中国模式薄发的时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环境的两难困境
低科技还是高科技?
中国模式
大规模的优势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第6章 文明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就无法理解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中国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西方民主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特色的民主体制!
文明国家
中国——一片新大陆
中国政治的本质
中国与民主
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
第7章 大国心态:中国人在想什么
西方人想知道: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持续性是一般国家所不能比的。中国要依靠文化改写世界秩序?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根源不在于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
从多样性到同一性
从天下大同到民族国家
中国人与种族问题
海外华人
中国如何对待差异
第8章 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
中国将再次回到亚洲的舞台中央?邻国都在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朝贡体系将再次主导东亚秩序?台湾问题是容不得讨论的问题,日本已经很“受伤”,美国这头站在中国身边的“巨象”将何去何从?
中国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向中国倾斜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台湾——容不得讨论
日本——很受伤
美国——站在中国身边的一头“巨象”
第9章 中国: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
依靠与西方发展模式有着根本不同的中国模式,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强国。非洲、中东、伊朗、俄罗斯、印度、美国将在中国的崛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的国际体系将由谁来主导?
非洲
中东和伊朗
俄罗斯
印度和南亚
欧洲
崛起的大国和衰落的大国
冲突的加剧
国际体系的未来
第10章 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国真的将要统治世界?中国拿什么统治世界,文化、思想、经济,还是其他?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经济给世界贡献了什么?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该如何作为?中国的崛起将是西方没落的开始?
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为新全球之都的北京
文明国家的兴起
朝贡体系再现
用数字说话
中国的种族秩序
中华联邦?
全球经济引擎
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如何作为
新型的政治标杆
价值观争论
你会说汉语吗?
中国大学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会
中餐和中药
西方的没落
结语: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
中国现代性的八大特性是什么?各国实现现代性的模式绝不是一种模式,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主导的世界已经是过眼云烟!但没落的西方也不会就此罢止,世界将会出现新的竞争。未来的世界谁才是最终赢家?
——编者手记
★马丁·雅克是第一个研究中国崛起的思想影响的学者。他这本《当中国统治世界》的历史厚重性和未来前瞻性超越了我所读过的有关中国崛起的所有著作。本书暗示人们,中国崛起的结果将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而可能是世界越来越像中国。想展望世界未来的人需要读这本书。
——阎学通(著名国际关系学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是世界大反思的一年,马丁·雅克所撰写的这本书也是世界大反思的反映。二十年前,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西方一些人欣喜若狂,以为“历史终结了”,西方可以“稳坐天下”了,全世界都得按照“华盛顿共识”办。然而,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他们所预言的不一样,中国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马丁·雅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写出的这本书,对中国人今天所走的这条路有独到看法,很值得一读。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和我们自己。
——吴建民(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2009年12月22日
★马丁·雅克的学识、观察亚洲问题的视角和经历,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它给真正想要理解中国和预测未来几十年里世界政治走向的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雅克认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性”的新时代里,正在经历现代化同时已经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将会保持该国本质上的中国性。这一观点是难以反驳的。
——时殷弘(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为何中国会发展成现在的模样,它将会走向何方,这是两个永恒的问题。我赞成马丁·雅克的“文化是理解中国的关键”的观点。毫无疑问,这是我曾经读过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最优秀最严肃的作品之一——它实在是太让人陶醉了。
——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
★这本书不只限于描写中国崛起,它还揭示出中国崛起对于正在出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人民的生活方式所暗涵的寓意。马丁·雅克对这个问题有着深思熟虑的想法,这本富有前瞻性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看待未来的重要一瞥。
——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
★中国的崛起,被证明是当今世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变化,没有哪一位英国学者能够像马丁·雅克那样,对此既投入更深层次的主观思考,又给出极富启示性的分析。
——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史研究专家)
★这是一本经过作者的深入思考、充满了对历史的解读而且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重要书籍,它不仅仅是在描述中国,它更是在描述关于21世纪将不再被北大西洋力量、观念和假定所左右和塑造的著作。我推测它一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研究大师)
★对于任何发展中的国家都不能摆脱西方模式的说法,令我们难以认清当前世界重组的局势。当中国逐渐强大,她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她会在历史中寻觅智慧,以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
——约翰·格雷(英国政治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