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同样普遍存在着市场经济。不过,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中国的市场经济往往不能充分发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汉、宋、明、清等朝代,中国同样有了颇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贸易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商人们甚至去开拓海外的市场。但是,正史对商业颇为轻视,流传下来的史料并不丰富。
明朝时,市场经济和发达的贸易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让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流行开来。以往历史记录几乎只关注国家政治大事,明代小说中,普通市井商人的生活第一次被大量描述。读这些小说,我惊异地发现,三四百年前的明朝人,对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水平往往是今天的人还没有达到的。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许多自然灾害都会导致粮食的歉收和供应的紧张。相比现在,粮食的供应不足在当时人心中引起的恐慌肯定要大得多。那么,明朝人准备在这时做什么?
著名的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
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
显然,作者凌蒙初对政府“严示平价”,也就是价格限制的做法不满,认为这直接造成了“米不入境”,也就是没人运来外地的米以缓解饥荒。
作者继续写道:
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渐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
展开
——刘丰
刺刀之下,一个本可以年盈利数亿的银行家,看上去却只是一个很差劲的工人。一个可以让无数人精神得到满足的文学家,却只能撰写无聊的宣传文字勉强糊口。如果不能确认可以享用和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就不会尽量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没人能改变这个人性的定律。
——作者按
在和南下侵扰的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明朝一向胜少败多。但出人意料的是,反倒是那些经常打胜仗的游牧民族希望尽快实现和平,不再和明朝打仗。这是为什么呢?
——贸易造就和平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政府只有被暴力推翻的,从没听说过政府也有破产的,破产似乎只是商业公司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政府根本就不可能破产,那只能表明政府的财政根本没有约束。没有约束的政府可不是什么好事。
——政府是可以破产的
在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美国,并不存在欧洲大陆司空见惯的贸易特权和等级制度,没有东印度公司式的握有垄断权的特许公司。那些投身贸易的美国人,要求的只是一个平等的机会,而并不致力于谋求特殊的优惠。
——来自美国的自由商人
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英帝国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