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只消费自己生产产品的一部分,而用那些多余的产品去市场上交换所需要的其他产品,这样对各个家庭都有利。那么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价格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自己就不应该生产,而应该去市场上采购。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常识。鞋匠不会自己制作衣服,他会去向裁缝购买。同样裁缝也不会自己制作鞋子,他也会去向鞋匠购买。在这里,斯密向我们展示了:鞋匠制作鞋子的效率比裁缝高,裁缝制作衣服的效率比鞋匠高,鞋匠从裁缝那里购买衣服和裁缝从鞋匠那里购买鞋子,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他从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开展贸易的好处。
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不会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生产成本低的价格提供商品,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呢?同样我们也应该把自己具有成本优势的商品卖给他们。由此斯密得出的结论是:在国际贸易中,不仅出口带来利益,进口也同样带来好处。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应是市场上的一种自由交换。这种自由交换的结果是,双方都会从中获益。国际贸易只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不应加以任何限制。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 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 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 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同样绝对优势也可以由 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量比别国生产同一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量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 之则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 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 什么都牛产更有利。
展开
——埃德蒙·伯克
一般地说,人们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什么。在他使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出得到最大的价值的时候,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公共福利),而这种目标绝对不是他个人所追求的东西。
——亚当·斯密
事实上,近代经济学的创始者,差不多都是性情温和、富有同情心和为人道的热诚所感动的人。他们毫不例外地致力于这样的信念:全体人民的福利应当是一切私人努力和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武断而又不公平地分配财富和收入。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稳定经济的任务,要求我们能够控制住经济、使之不至于偏离持续高就业之路太远。就业率过高将导致通货膨胀,而过低又意味着衰退。灵活审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两条路中间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
——约翰·肯尼迪
平等和效率(的冲突)是最需要加以慎重权衡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在很多的社会政策领域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无法按市场效率生产出馅饼之后又完全平等地进行分亨。
——阿瑟·奥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