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具有竞争优势,在全世界攻城略地,中国GDP不断提升。
20个世纪80年代前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现”了城市,热衷于城市“淘金”。近几年更是以每年递增500万人的速度向城市渗透着,目前已经达到了上亿人。制造业、建筑业、环卫业等许多行业最愿意使用农民工,相同的岗位使用一个城市工和一个农民工,前者的工资、福利等费用会高出后者40%,到50%。大量使用农民工,使本来就“廉价”的劳动力更加“廉上加廉”。
劳动力的价格长期低下,跟国家采取的“竞次”策略有关。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要获取竞争优势,办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加大经济活动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国人民福利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率;另一种是以剥夺本国劳动阶层的各种劳动保障,人为压低他们的工资,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后一种办法被形象地称之为“竞次”。显然,在竞次的游戏中,比的不是谁更优秀,谁投入了更多的科技和教育,而是比谁更次、更糟糕、更能苛待本国的劳动阶层、更能容忍本国环境的破坏。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20多年中,无论是国家的科研和教育投入,还是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都长期处于一个低水平。这种情况下,经济还能取得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人为压低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中国的GDP增速虽是发达国家的好几倍,但工资增速却远落后于这个幅度。
中国用超低的劳动力价格,是否换来了强大的竞争力呢?答案是没有。有统计显示,如果考虑生产率因素,在劳动力密集型制成品方面,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中国的1.3倍,日本相当于中国的1.2倍,韩国是中国的0.8倍,与韩国比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甚至还高20%。
一般意义上,劳动力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它要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其他要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值的大小、效益的高低、资源耗费的多少、产品竞争力以及生产后劲的强弱等诸多方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