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必须扩大劳动的内涵与外延。从内涵来说,不仅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劳动,而且生产精神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活动也是劳动:不仅人们在生产中支出的体力活动是劳动,而且支出的脑力活动也是劳动。从外延来说,不仅直接从事生产的活动是劳动,而且间接为生产服务的活动也是劳动,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化条件下从事宏观和微观管理的活动也是劳动。
再次,关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问题,这对简单的生产过程是最基本的,但是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例如,在当前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就应当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决定性要素,强调这三要素的科技含量;又如,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过程中,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再如,在经济高度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条件下,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就显得非常重要,就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要素。
复次,关于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问题,我们认为这种划分还是必要的,但是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一是关于教科文的劳动性质问题,我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提出这是生产性劳动,但是认为不创造价值。1.到80年代我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教科文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价值更大更多。2.二是关于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问题,过去一直认为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如运输、保管、包装、加工)以外,其余均属于非生产性,货币、金融、资本的流通更是如此。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符合当前客观实际的结论。三是关于我国党政部门劳动的性质问题,我国学术界一致认为属于非生产性劳动,主要理由认为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范畴,他们并不参与价值的创造。现在看来,这是忽视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及其经济职能,其实党政部门为此而付出的劳动,理应属于生产性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创造高倍数的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