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论经济学研究与创新.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5322
  • 作      者:
    李泽中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泽中,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该院研究生院教授。武汉大学经济系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56)。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专著有《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问题》,该书曾被波兰翻译出版,主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文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改革、发展与新观念)》、《我的主要经济观》等。发表论文约200万字,合作文集10余种。对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观点。其传记已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和《国际500首要人物第4版》等多种国内外名人辞书。中华成功者第4卷还发表了《李泽中教授的科研生涯及其贡献》长篇传记。
展开
内容介绍
        《理论经济学研究与创新(下)》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四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大特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实践中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道路作了精辟论述,系统分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地位、作用,合理布局、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国民经济结构和综合平衡、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问题,研究了经济学发展与时代变迁。全书史论结合,重点突出了当代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状况,建构了中国经济理论分析的新框架和结构体系,体现了经济学体系研究与创新。
展开
精彩书摘
        而社会主义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br>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前者是指依靠研究和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改善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常称为“集约型”扩大再生产。后者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和生产要素的数量,即依靠增加生产诸要素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通常称之为“粗放型”扩大再生产。<br>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扩大再生产,都离不开增加积累。只不过对积累增加额度、规模和用途有所不同而已。就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而言,应当以扩大“集约型”生产为主,否则,就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不利于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发展为成熟阶段。更谈不上由社会主义渐渐地成长为共产主义社会。<br>        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内涵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不同,总是要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竞争过程中来进行。这种竞争一是为了获取优势,无需把对方搞垮;二是为了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利于第三方的经营和竞争。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中,无论是企业和社会,也无论是在国内竞争和国际化竞争中,都必须尽力争取处于优势地位,搞好科学的经营管理与监管体制,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br>      ……
展开
目录
        第四篇 消费关系和现代服务业<br>        第二十四章 消费总论<br>        第一节 消费的性质和功能<br>        第二节 关于消费结构及其体系问题<br>        第三节 关于消费模式及其发展变化问题<br>        第四节 消费关系和消费经济学<br>        <br>        第二十五章 消费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br>        第一节 关于生活消费的性质及其特点<br>        第二节 关于消费结构同其他结构的关系<br>        第三节 消费和发展社会公共福利事业<br>        第四节 关于消费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问题<br>        <br>        第二十六章 消费及其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br>        第一节 消费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br>        第二节 关于消费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问题<br>        第三节 消费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br>        第四节 消费关系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br>        <br>        第二十七章 消费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问题<br>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的性质和种类<br>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br>        第三节 关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问题<br>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br>        <br>        第五篇 社会总生产过程和发展循环经济<br>        第二十八章 社会再生产总论<br>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及其区分意义<br>        第二节 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与周转<br>        第三节 积累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源泉<br>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扩大再生产<br>        <br>        第二十九章 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br>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来源和形式<br>        第二节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及其依据<br>        第三节 积累基金及其主要用途<br>        第四节 消费基金及其主要用途<br>        <br>        第三十章 社会主义的财政体制<br>        第一节 财政的性质和职能<br>        第二节 财政预算和决算<br>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体系及其相互关系<br>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管理原则及其监管方式<br>        <br>        第三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及其管理制度<br>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性质及其职能<br>        第二节 国家税收的来源和特征<br>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管理体制问题<br>        第四节 国家税收制度管理原则及其监管机制<br>        <br>        第三十二章 银行与金融业<br>        第一节 银行的性质和职能<br>        第二节 银行业的类型和经营体系<br>        第三节 国家银行和货币制度及其政策<br>        第四节 社会主义银行体系及其监管机制<br>        <br>        第三十三章 证券市场与金融体系<br>        第一节 关于证券市场<br>        第二节 关于股票市场问题<br>        第三节 关于债券市场问题<br>        第四节 关于外汇市场问题<br>        <br>        第三十四章 关于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br>        第一节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br>        第二节 关于通货膨胀问题<br>        第三节 关于“通货膨胀论”问题<br>        第四节 美国由次贷危机到经济危机的发展<br>        第五节 社会主义同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问题<br>        <br>        第三十五章 社会主义积累及其发展趋势<br>        第一节 社会主义积累及其来源<br>        第二节 建立社会基金的必要性和意义<br>        第三节 关于社会主义基金管理问题<br>        第四节 社会主义积累发展的历史趋势<br>        <br>        第三十六章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问题<br>        第一节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br>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问题<br>        第三节 中国经济模式发展的特点与创新<br>        <br>        第三十七章 关于社会总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br>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和扩大再生产<br>        第二节 社会扩大再生产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br>        第三节 社会扩大再生产与社会主义首要经济规律<br>        第四节 关于社会再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br>        <br>        第六篇 理论经济学研究与时代变迁<br>        第三十八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农业文明时代<br>        第一节 三次社会分工和原始农业的发展<br>        第二节 奴隶社会与农业文明时代<br>        第三节 农业文明时代发展与封建制社会<br>        第四节 经济学产生与农业文明时代<br>        <br>        第三十九章 经济学研究与工业文明时代<br>        第一节 工业文明时代与理论经济学<br>        第二节 第一次技术革命与工业文明<br>        第三节 第二次技术革命与工业文明<br>        第四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工业文明时代<br>        <br>        第四十章 经济学研究与科技型文明时代<br>        第一节 要正确认识科技型文明时代<br>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是新文明时代发展的核心<br>        第三节 “科技型”文明时代的形成和发展<br>        第四节 科技型文明时代和经济学研究<br>        <br>        第四十一章 科技型文明时代的社会革命<br>        第一节 关于文明时代的区分及其特征<br>        第二节 科技型文明时代的社会革命<br>        第三节 科技型文明时代与共产主义<br>        第四节 科技型文明时代需要改革与创新理论<br>        <br>        第四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研究与创新<br>        第一节 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教训<br>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及其历史转折<br>        第三节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br>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