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巴巴罗萨行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9062440
  • 作      者:
    王志强主编
  • 出 版 社 :
    外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军工成就大国腾飞,备用铺就权力之路!瓜分波兰,轴心国貌合神离。诺门坎闪电战完美上演,日本北进策略胎死腹中,苏德之战一触即发。苏军势如破竹,“大雷雨计划”为何延迟?苏日谍战正酣,德军悄然逼近,斯大林为何错失良机?苏德之机——英国人的计谋与生机!<br>    190个师的德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br>    尽管在这场苏联政治巨变中,始终伴着清洗与血泪,但苏联在内战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将落后的封建俄国建设成社会丰义的世界强国苏联,斯大林在这方面的功劳是世界公认的。<br>    希特勒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担心的是苏联不去瓜分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入波兰两天后,希特勒就开始催促苏联进军了。<br>    芬兰滑雪部队大部分由职业猎人组成,从七八百公尺外偷袭苏军士兵。他们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苏军派出大量巡逻队,这些巡逻队往往被芬军消灭许多苏军士兵称芬军为白色“死神”。<br>    “巴巴罗萨计划”计划部署的德军进攻部队为550万人,包括43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5000架飞机。希特勒宣称:“只要‘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实施,全世界将大惊失色,难置一言。”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做为战争发起者,闪击波兰,占领挪威,横扫荷兰、比利时、法国,进逼英国,袭击大西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进犯苏联,意欲称,霸欧洲。意大利法国斯头子墨索里尼更是将点火引向非洲,与德国组成“非洲军团”,出兵北非、地中海,以实现其新罗马帝国之梦。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亚洲各国人民备受战争蹂躏。<br>    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量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苏联崛起<br>    1.克林姆林宫的主人<br>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在哥尔克村,列宁的病情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仍在努力地思考着苏联的现在和未来。钢铁般的意志支撑着列宁……列宁的脸色惨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很快便没有知觉。6时50分,列宁因脑溢血停止呼吸。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病逝。<br>    列宁逝世的噩耗就像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世界,全世界陷入了无比沉痛的悼念之中。<br>    在解剖列宁的遗体时,苏联的医生们都没有见过眼前这种现象:列宁的脑血管已经钙化了,他们拿金属镊子敲打着脑血管,就像敲在硬物上一样。脑血管壁的增厚使流血堵塞了,一滴血液都无法通过血管壁。<br>    1924年1月23日,人们将列宁的遗体从哥尔克村运抵首都莫斯科,停放在工会大厦。从1月23日至27日,共有90多万来自各个国家的人民来到工会大厦向列宁默哀。人们为了向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告别,冒着莫斯科零下30多度的严寒,默默地排队等候在大厦旁的大街上。<br>    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决定,在克里姆林宫墙旁的红场上修建列宁的墓穴。工人们冒着严寒日夜施工,很多外国人也志愿参加施工。列宁生前发现斯大林在使用权力时过于粗暴,曾对斯大林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列宁还向苏联共产党的第13次代表大会提议,解除斯大林的党中央总书记职务,但代表大会没有通过列宁的提议。列宁离开人世后,斯大林成为党中央最高领导人。<br>    斯大林开始残酷地迫害政敌,以保证其路线得到贯彻施行。斯大林先后迫害了左翼革命家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以及右翼革命家布哈林。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苏联崛起<br>尽管在这场苏联政治巨变中,始终伴随着清洗与血泪,但苏联在内战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只用了20年多的时间,就将落后的封建俄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世界强国,斯大林在这方面的功绩是世界公认的。<br>斯大林是在战争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他对武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工作中,他对军事的关注程度超过其他一切工作他每天都抽出几个小时研究军事上的问题,尤其重视军工生产。<br>苏联红军时期的5位元帅中有3位被处决,5位一级集团军司令中3位被处决,10位二级集团军司令全部被处决,57个军长全部被处决,186个师长中15个被处决。<br>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的压力巨大,斯大林密切注意世界格局,希望战争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内,斯大林一面采取权宜之计与德国周旋,一面做好应付战争的准备。<br>1.克林姆林宫的主人<br>2.超强的军事色彩<br>3.血腥的内部大清洗<br>4.“祸水东引”之计<br><br>第二章 四面楚歌<br>希特勒与苏联政府达成交易后,主要担心的是苏联不去瓜分波兰的领土。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进入波兰两天后,希特勒就开始催促苏联进军了。<br>轴心国缺少重大战略协同,除了德国在欧洲战场驱使几个仆从国接受以德为主的战略外。轴心国打的是一场有联盟之名而无联盟战略的战争。<br>正在睡觉的日军忽然被轰炸机群的轰鸣声惊醒了。远处苏军怒吼着的火炮喷出了一颗颗炮弹。砸向日军阵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200多辆苏军坦克排成几百米宽,快速向日军阵地扑来。<br>诺门坎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关东军,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这一战役是日本放弃不敢从东方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诺门坎战役使苏联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能够集中兵力攻打德国。<br>1.苏德结盟,貌合神离<br>2.德意日的勾结<br>3.炮击张鼓峰<br>4.激战诺门坎<br><br>第三章 打造“东方战线”<br>斯大林提出两个分割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根据原先的协定来划分波兰,立陶宛归德国;第二个方案是:立陶宛让给苏联,苏联让给德国更多的波兰领土,包括卢布林省和华沙,波兰领土大部分归德国。<br>芬兰滑雪部队大部分由职业猎人组成,他们经常从七八百米外偷袭苏军士兵,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恐慌。苏军派出大量巡逻队,这些巡逻队往往被芬军消灭。许多苏军士兵称芬军为“白色死神”。<br>过去英法曾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欧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苏联若想兼并,一定会遭到英法两国的反对。但现在英法军队在和德军作战中一败涂地,无力干预远在东欧的波罗的海三国。英法两国也不敢在这时候得罪苏联。<br>苏军许多将领事后叹道:如果苏军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该多好呀!那就比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提前了10天。事实上,即使苏军真的抢在德军前边动手,苏军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减少。<br>1.合伙瓜分波兰<br>2.目光转向荷兰<br>3.兼并波罗的海三国<br>4.侵德的“大雷雨”计划<br><br>第四章 战争危机<br>佐尔格几乎成为万事通,从德国人那里获得的大量具有价值的情报,简直让人不敢相信。佐尔格了解到:德国和日本的幕后外交;德军的情报;《反共产国际条约》各个准备阶段的秘密情报;“日德军事联盟协议”的信息。<br>日本反间谍机关在德国订购了最新式无线测向器,开始对几年中未能捕获的无线电发报机展开搜捕工作。“扎姆扎”小组在东京的处境更加危险了。<br>“巴巴罗萨”计划部署的德军进攻部队为550万人,包括43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5000架飞机。希特勒宣称:“只要‘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实施,全世界将大惊失色,难置一言。”<br>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斯大林丧失了一系列识破对手诡计的机会。直到几百万德军在边境线上完成集结,苏联还是没有察觉到危险的迫近。战争尚未开始,苏联就已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悬崖的边缘。<br>1.佐尔格潜伏日本<br>2.“扎姆扎”小组预警<br>3.“巴巴罗萨”计划出台<br>4.希特勒暗渡陈他<br><br>第五章 “巴巴罗萨”行动<br>1.揭开入侵的序幕<br>2.丘吉尔松了口气<br>3.德军铁甲兵分三路<br>4.苏军首战损失惨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