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人生传奇实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08320
  • 作      者:
    余玮,吴志菲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抗美援朝亲历者清晰的记忆;全景式记叙战场内外鲜活而具体的历史;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生死考验,惊心动魄。
展开
作者简介
    余玮,红色纪实作家。湖北赤壁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中南海大讲堂》《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从下塘街到中南海》等,并有作品入选为中学《语文》课文。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多部作品被确定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
    吴志菲,青年励志作家。湖南耒阳人,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有《百岁名流》《邓小平的最后二十年》《触摸红墙》《红色之恋》《红墙见证》《情归和谐》《中国经济前沿报告》《中国高端访问》《第三只眼看人居》等畅销图书。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人民日报》《新华文摘》《读者》《家庭》等曾发表或转载过其大量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十五位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对那场战争、那个时代往事的回忆。十五位亲历者分别是:柴成文、钱嗣杰、徐肖冰、王殊、洪学智、赵南起、李德生、张铚秀、王诚汉、余祚德、李用胡、刘祚坤、张绍奎、田从豁、张泽石,他们中有上将,也有普通士兵,有冲锋陷阵的战士,也有笔诛墨伐的记者。他们用各自的视角回忆同一场战争,让60年前的这段历史更为鲜活而具体,既有全战场的概略记叙,又有战斗场景的细节描写;既有战场外停战谈判的曲折斗争阐述,又有战场内各个前线及人物的写真。谨以此书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
展开
精彩书摘
    赵南起:忆及朝鲜战场上的毛岸英
    2004年9月15日第27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同举一面旗帜步入会场。看到这个画面,赵南起不由心潮澎湃。半个世纪前,志愿军为了捍卫祖国和朝鲜的和平奔赴前线,血洒疆场。如果烈士们泉下有知,看到今天朝鲜半岛的和平景象,必定欣慰。军人不惧怕战争,但军人更爱和平。
    在朝鲜战场,赵南起最难忘的就是鱼龙浦战斗。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59团为了攻占美军鱼龙浦阵地,切断美军主力退路,受命强渡清川江。时值隆冬,江面冰块横流,江水寒冷刺骨。美军在对岸利用大炮、坦克、机枪等各种轻重火器,组成一道密集的火网。首批强渡的两个连官兵全部牺牲,清川江顿时血浪涛涛。但是,志愿军后续部队4个连全部下水,向对岸奋进。美军官兵惊呆了,手不禁发抖了,他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英雄们冲过200多米宽的清川江,占领了公路旁的制高点。美军随即在大批飞机、坦克掩护下展开反扑,企图打开通路,该团顽强固守,激战12小时,阵地岿然不动,使美主力无法通过。当这场战斗的报告送达志愿军总部后,所有的人都被这悲壮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彭德怀司令员沉默良久,说:“多好的部队,多好的战士!有这样的部队,我们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
    说起入朝之初,赵南起感到最值得回忆的是彭德怀司令员,他眼中的彭总,既亲切又随和。在志愿军总部工作期间还不到一个月的一天,赵南起被彭总叫住:“赵参谋,你是志愿军中的朝鲜东木(同志),是个‘朝鲜通’,你谈谈朝鲜北部的地形与民情,我听听你这个诸葛亮的意见!”赵南起便把自己所知道的朝鲜北部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彭德怀作了介绍。
    让赵南起难忘的是,彭德怀一次平常的人事安排却成了自己命运走向的关键。一次,赵南起担任彭德怀和朝鲜副首相朴宪永会谈的翻译,他流利的朝语引起朴宪永的注意。得知赵南起是朝鲜族人后,朴宪永便几次向彭德怀提出把赵南起留在朝鲜工作。在彭德怀正式征求自己的意见时,赵南起坦率地回答愿意在志愿军司令部工作,将来打完仗便回中国。彭德怀于是拍板将赵南起留在了志愿军部队。后来,赵南起回忆这件事时总是感慨地说:“彭总把我留在志愿军,使我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否则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深深地感谢他老人家。”
    因为有了与彭德怀的具体交往,赵南起转而特别注意彭德怀的谋略、智慧和风采。由于一直在地方工作,赵南起没有野战经验,在朝鲜战场他为彭总指挥战争的艺术和作为军事家的胆略深深折服。多年以后,赵南起为一本反映彭德怀在朝鲜战场光辉形象的书《北纬三十八度线》亲自作序,并支持促成该书拍成电影。
    1998年6月,赵南起赴朝访问,专程去桧仓郡志愿军总部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方圆300平方米的烈士陵园里,整齐排列着几十座碑,碑身一律向着北方,向着祖国的方向。其中,第一排边上第一座便是毛岸英烈士墓,墓前有一座半身雕像。举目望去,赵南起觉得座座墓碑仿佛年轻的战友们欢笑着簇拥到身边;轻轻抚摸着岸英的雕像,将军禁不住流下了思念的泪水……
    赵南起对自己与毛岸英相识、相处的情景记忆犹新。进入朝鲜战场后,赵南起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担任参谋,被安排住在彭德怀住处的旁边。那天,赵南起走进分派的房间,发现里面已经住着一个人。他身材较高,有些消瘦,留着分头,年龄和自己相仿,但举止端重,显得很成熟。对方主动伸出手来,热情地说:“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战处的参谋,在总部担任俄语翻译。”“毛岸英?!”赵南起突然想起了入朝之前所听到的一些传说,就试探着问:“你是哪里人?”“你大概是听别人讲过什么吧?我是湖南人,我的父亲是毛主席”,毛岸英笑着回答。一个是国家元首的儿子,一个是部队的普通军官,但是赵南起觉得自己与毛岸英之间的距离在瞬间拉近了,他们开始了无拘无束的交谈。
    生活、工作在一起,使得赵南起对毛岸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毛岸英是个非常朴实的人,和大家关系很融洽,这一点给赵南起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件小事至今让赵南起感慨不已。毛岸英和赵南起都是团职干部,按照规定,他们俩可以有一位公务员负责日常勤务。当时,公务员每天到驻地的山下打水来回要花一个小时,由于山路崎岖,还要注意防空,公务员打水非常辛苦。赵南起觉得自己和主席的儿子住在一起,应该首先满足毛岸英的生活需要,便很注意节约用水。这样,公务员一天打两桶水就可以了。毛岸英发现这一情况后开始是奇怪,后来明白奥秘后,他马上表示自己以前没注意节约用水,应该向公务员道歉。而且从那时起,他们俩一天只用一桶水,减少了公务员的工作量。
    1950年11月24日,是赵南起难以忘记的日子。前一天,美军的侦察机不断在大榆洞上空盘旋。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对此很重视,决定所有人员吃过早饭后,一部分人上山,一部分人进防空洞办公。赵南起吃过饭后,即收拾东西到山上防空。
    上午10时左右,响起了警报声,4架美国飞机钻出云层,掠过了大榆洞。敌机过后,警报没有解除,赵南起仍待在山上。几分钟后,敌机突然返回,一个俯冲下来,对准山坡上的目标就投下了几十颗凝固汽油弹。
    大家在山上看到,随着凝固汽油弹落地,地面上顿时腾起了熊熊烈火,这时一个人忽然从烈焰中滚了出来,大声喊着:“快,快来救人!”赵南起听到喊声,脑中蓦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毛岸英不在!会不会是他出事了?”拔腿就向山下跑去。然而,一切都晚了。当赵南起和同志们赶到时,地面上已是一片火海,根本无法靠近。毛岸英和作战处的高瑞欣参谋不幸遇难。
    司令部的同志们扑灭了烈火以后,在灰烬中找到了两具遗骸。烈士的遗体被烧焦了,根本辨认不出身份。后来还是根据毛岸英带的苏制手表这一线索,才分辨出了毛岸英的遗体……
    那个晚上,赵南起看到住在同一个防空洞的彭总彻夜未眠,叹息不断。而目睹毛岸英烈士的遗物,痛心失去亲密战友的赵南起想哭又怕影响彭总而强忍着不敢哭。
    后来,在自己参与赶建的签字大厅内,赵南起亲自见证了朝鲜停战谈判签字仪式。那一刻,他想起了许多往事,想起了许许多多在自己身边倒下的战友,深切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多年以后,赵南起将军常常在夜阑人静之时,回忆起朝鲜雪原上金戈铁马岁月,深深怀念那些生死相依的战友。
    赵南起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国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场反抗侵略、保卫和平的正义战争。“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哪支军队能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坚持战斗,更没有哪个国家能在那么悬殊的条件下夺取战争的胜利。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却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创造出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奇迹。
展开
目录
柴成文:见证板门店风云
(一)朝鲜战场开始最初的外交官生涯 
(二)“开城谈判”使小小来凤庄名扬世界
(三)“板门店签字”终结半岛战争风云
(四)与美军联络官展开军事地图上的“阵地争夺战”
(五)打“文仗”同样打掉了强国的威风

钱嗣杰:“红色新闻兵”的开城岁月
(一)职业与域外的战火结缘
(二)谈判桌外的“明争暗斗” 
(三)“冲锋”在有硝烟与无硝烟的两个战场 
(四)迪安“死而复生”的背后 
(五)10分钟的签字和575次的大小会议 

徐肖冰:透过硝烟的红色镜头
(一)用生命换来的珍贵胶片
(二)抓拍、偷拍开国伟人
(三)扛摄影机就像持作战武器 
(四)将军成为镜头里的主角

王殊:从“无冕之王”到“外交尖兵”的传奇 
(一)原本学外文的他在战场上速成“新闻ABC”
(二)“外交尖兵”单枪匹马闯黑非洲建分社打破中非长期隔绝
(三)周恩来策划他“出名”转入外交界
(四)记者、外交官、作家,丰收的"三栖"生活

洪学智:硝烟内外的开国上将
(一) 吃大户“混个嘴”的孤儿“举起了右手” 
(二)以为“活见了鬼”的亲人破涕为笑
(三)“失踪”的夫君再也“打不散”
(四)帮彭德怀捡了一命
(五)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本色依然 
(六)豪迈而幽默且淡泊的耄耋将军 

赵南起:亦将亦兵真本色
(一)角色变了,赤子情怀没有变
(二)酒量是小时候和着泪喝出来的 
(三)一次次让“不可能”奇迹般地变为“可能” 
(四)忆及毛岸英的牺牲,心底隐隐作痛
(五)心系国家的和平统一和小康建设

李德生:“没有”生日的侠骨悍将
(一)14岁的放牛娃赛跑圆了红军梦
(二)前线指挥“上甘岭”战役是他军事生涯的一个亮点 
(三)不断学习的精神是他给子女的传家宝

张铚秀:《英雄儿女》原型取自我指挥的一场战斗 
(一)大哥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二)长征路上两次负伤始终不掉队
(三)亲历“皖南事变”与铁军共命运
(四)战争年代亲身领略伟人风范
(五)《英雄儿女》的原型说法很多
(六)“退而不休”是健康老人晚年生活的写照

王诚汉: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 
(一)无尽的悔恨和终生的遗憾:整整10年之后才知母亲早已病逝
(二)艰险万难的转移与惊心动魄的血战:多次挂彩乃至死里逃生
(三)大胆冒险的作战设想与组织严密的潜伏行动:埋伏在敌军鼻尖之下打个漂亮的歼灭战 
(四)难以割舍的老兵情怀和难以释怀的退居生活:离休不久曾被中央军委点将而再度出山 

余祚德:从长春起义到抗美援朝
(一)在兄弟的泪光中,我被抓去当壮丁
(二)国民党部队当兵的日子里,我失去做人的自由
(三)成了解放军的一兵,我把枪掉过头来对准国民党
(四)放弃了复员的机会,我盼望能上外国战场过把瘾
(五)走在两国的分界线处,我不由得回望身后生我养我的祖国
(六)用迫击炮对准美国鬼子,我把他们的车辆打得稀巴烂
(七)朝鲜人蛮友好,如今我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朝鲜话呢
(八)只是在战场上落个关节炎,我现在还能自耕自食 

李用胡:刻骨铭心的上甘岭血战岁月
(一)敌人的探照灯和照明弹贼亮
(二)把黑压压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三)跟两个血肉模糊的尸体躺在一起

刘祚坤:隐功埋名的一等功臣
(一)5 岁便成了孤儿,长大后没念一天书。50年代初,惜别“中部崛起”的爱妻,踏上了入朝作战的征途
(二) 脚下是“轰轰”爆炸的汽油桶,顶上是敌机的疯狂扫射,刘祚坤一人抢出85桶航空汽油
(三)回到老家后,刘祚坤的官很快越做越小,他的英雄故事渐渐湮没无闻,人们也渐渐淡忘了
(四)他的立功证书及纪念册只是胜利纪念日那天晚上偷偷从箱底摸出来瞅瞅,家里最值钱的只有一桶装满粮食的谷仓及两口棺材
(五)立了战功,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你不要对外人讲,晓得你爷爷在战场上没丢脸就是了 
(六)走,带我到区民政局去评理。体检合格了,凭哪条不让你去当兵报效祖国

张绍奎:“活烈士”鲜为人知的传奇佳话 
(一)一场战斗与一身伤疤 
(二)“二级金盾”荣誉奖章的背后
(三)隐功埋名过平民生活
(四)生离死别喜相逢
(五)感人肺腑的事迹与令人传颂的姻缘 
(六)流血不流泪的老英雄

田从豁:炮火中走出来的“针灸通”
(一)冒着炮火舍生忘死救治伤病员
(二)见证中国针灸医学的发展 

张泽石:志愿军老兵的战俘人生
(一)走出清华园的革命仔
(二)朝鲜战场上的文艺兵
(三)没想到自己成了俘虏
(四)不能就这么死了
(五)当一名“战俘翻译官”
(六)从釜山集中营到“战俘基地”巨济岛
(七)杜德成了战俘的“战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