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泰国经济由于政策、措施得力,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60年代超过8%,70年代超过7%。即使在适逢西方工业国出现经济危机的第5个五年计划(1982-1986年)期间,其年均增长率也达到4.4 %。1986年以后,泰国经济突飞猛进,1987年的增长率升到6.3 %。同时,泰国充分利用油价、利率和汇率三低的有利国际经济条件,及时把握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向海外大举投资的机遇,大力推进吸引外资战略,并实行放宽管制和逐步走向自由化的经济政策,从而使泰国经济进入连续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90年代,由于受海湾战争和国内政局的影响,泰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年均增长率仍达8%左右。1995年,泰国人均收入超过2500美元,被世界银行列入中等收入国家。
促使泰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际方面的有利因素之外,泰国政府所确定的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及为保证这些目标实现所实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泰国从进入经济发展时期开始,就把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分阶段的调整目标。
自60年代至今,泰国经济大致上经历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协调发展和危机复苏四个阶段。
进口替代阶段(1960~1971)主要目标是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以建立国内日用消费品的制造工业为核心,实行战略调整——将“出口资源,换回消费品”的旧的经济循环转变为“出口工业品,换回机器设备”的新的循环。为实现这一目标,继续注重农业发展,以增加外汇收入,支持国内工业化进程。
出口导向阶段(1972~1981)主要目标是发展出口工业。为此,开始设立出口加工区,对工业部门进行改造,重视发展基础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出口价值,改善外汇收支状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