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灋”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27311
  • 作      者:
    张永和编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永和,男,四川雅安人,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重庆教育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和云南大学,曾为英国剑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土研究生导师、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研究,偶有兴趣训诂和研习文字史。
  主要著述,专著:《权利的由来》,《信仰与权威》,《临潼信访》(合著)等;论文:《凄义探源》,《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血缘身份与契约身份》,《法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及其他》,《作为超验性经验的诅咒(赌咒)与发誓》,《权利的心理学分析》,《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合著),《中国陪审制度研究》(合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东汉许慎至清末,国人对“灋”的理解都建立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基础上。但是,从蔡枢衡始,人们开始了对灋义的责问并附和者众。于是,“灋”之本相是什么,特别是“氵”是否指涉公平,成了法学界一个凝重的话题。而围绕这样一个话题,相继有了一些专门研究和理解“滤”的文章,有些通过训诂、有些通过文化学的理解、有些通过知识社会学的梳理,有些则通过发散性的思考,对灋义进行了各个维度、不同层阶的解读,产生了对灋义完全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学术现象。
  《“灋”问(法意)》尽可能地收集了清末以来对灋义研究的著述,书后还附录了甲、金、篆、隶的“灋”的不同书写形式,由此也使《“灋”问(法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
  通过《“灋”问(法意)》的阅读,读者或许会有自己对灋义的判断,或许还会由此产生对灋义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展开
精彩书摘
  列维一斯特劳斯在这里只是为了说明原始人的认知目的。但是,我们从这里所获得的应该是原始人的现象识别能力已经非常高以及对事物和现象非常精细的辨别知识或者说是分类能力非常强的结论。由此,可否试问: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初,是否已经了解“水”的全部特征或我们今天知晓的部分特征,包括《辞海》或《字典》中所列举的那些水的特征?
  殷商时期,中国的青铜器铸造已经非常普遍,在许多兵器和祭祀器物中,人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合金,以增强不同部位的功能。在兵器的打造过程中,人们掌握了淬火技术。在这个技术中最精彩的是他们已经知道不同水域的水性与淬火效果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从“水性”中应该知道了水质,或者说是水的基本成分以及不同水域水的不同成分构成。若是,我们的祖先不仅对水的最一般特征有了了解,他们应该拥有大量有关水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我们亦可以在其他汉字的结构上获得。比方说:“滃”,《说文》中有:“云气起也。”王筠说“川谷吐气”,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雾和“云起于水”的知识等。我们不能怀疑古人的观察能力以及古人有关“水”的知识。而且我们还注意到:中国古代人讲五行,“水、火、木、金、土”,它们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古人对物质的认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最外象的形式上,而是已经透过这种外象,.拥有了更多的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文字最迟也应该是和这些知识的出现同步。
展开
目录
导论
法字之语源
法律之语源
“法”之上古义
训“灋”

通论
“灋”意考辨——兼论“判决”是法的一种起源形式
“法”义追寻

专论
寻找最初的“”——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
“灋”义
“灋”义十三问
“法”:一个字的文化解读
“律”字新释
礼、法关系论
“刑”、“法”、“律”的另类视角——国学在法学中的运用
法是规则,礼是规范,律是标准
“法”、“刑”、“律”之关系
廌:一个古老图腾的足迹
也说“灋”的故事——早期中国司法的兴起与理念
互渗律之下的门神信仰与蚩尤“方相”——兼谈
“灋”字的形构
“水”与“法”之渊源
中国刑法起源的探索——王宝来教授法起源观述论
略论周代的“法”观念与习俗
《左传》中的“刑”与“法”
《道德经》中的“法”

评论
从灋字说开去
“法”的故事
理论法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灋”义》及部分
论著述评
附录
甲骨文、金石文中部分“灋”的书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