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故乡”与“他乡”:广东归侨的多元社区、文化适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6496
  • 作      者:
    (日)奈仓京子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奈仓京子,1977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沼津市。文化人类学专业,本科(1997~2001)和硕士(2001~2004)就读东京女子大学,2007年6月于中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在厦门大学历史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一直以来以人类学民族志的视角,从行为者的角度研究边缘群体,探讨国民国家与个人、群体的关系,以及接触界线的文化混合性和认同意识。
展开
内容介绍
    《"故乡"与"他乡"》内容简介华侨华人研究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学术研究领域,而归侨及华侨农场研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世界上有数千万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不同国家。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其他原因,有一部分人又返回祖国,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归侨。笔者研究的分析基础是归侨社区的多元结构和群体关系,而社会变迁及文化适应则为其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令人折服的研究视角。她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广泛的文献阅读、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敏锐的学术思索,但最终动力则是对人类学社会结构理论与文化动态理论的深刻领悟和交叉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作为官方创造的移民社区,农场有别于一般的农村社会。通过对比农场和周围地区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别,据此更能了解农场的特殊性。农场的居民与周围地区的居民存在心理上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既有来自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居民的种类、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因素。例如,周围地区的居民使用的语言是口音比较重的当地话,这是他们内部沟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他们与周围村庄的村民沟通的语言。而农场里的语言多种多样,虽然有作为共通语言的普通话,但有一些人并不懂普通话。另外,当地的村庄里往往可以看到排球场,而且男女老少都喜欢打排球或看排球赛。台山是中国著名的“排球之乡”,该镇虽然位于台山的西南边缘,但也可以让人充分领略“排球之乡”的感觉。而农场的居民对排球不感兴趣,农场里没有排球场,只有篮球场。而且,农场的居民和该镇的居民平常也很少接触。农场的居民有时候去镇上买东西,但当地居民很少来农场。我初次到农场时,经斗山镇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镇上的小学英文老师(c氏,将近40岁),在一次交谈中他提到对农场的居民的看法。他说同事中有一个是农场的印尼归侨,她刚从农场的小学调到镇的小学任教时,表现出很担心镇上的老师不接受她的样子。他又说,“我们镇里的人看不起他们。农场的学校教育水平比不上镇上的学校”。
展开
目录
本书使用的发音转写规则/Ⅰ
导言多元社区与文化适应的理论视角/1
第一节 归国“华南移民”研究的选题意义/1
第二节 “华南移民”文化适应研究综述及理论视角/6
一 原侨居国“华南移民”文化适应的研究/8
二 “华南移民”与侨乡互动关系的研究/14
三 归侨与归侨社会(华侨农场)的研究/21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创新点/25
一 人类学涵化理论与文化适应/29
二 “多元社区”与归侨适应/35
第四节 田野调查/37
第一章 走进江门粤海湾华侨农场/45
第一节 问题意识的萌芽/46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排华与国家归侨安置政策/49
一 华南移民出国至东南亚排华活动/49
二 国家归侨政策方针与华南地区华侨农场/53
三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侨务与华侨农场安置归侨的概况/55
第三节 粤海湾华侨农场的创建——政治经济结构/60
一 经济结构与居民经济生活/62
二 “单位”型社区/67
第四节 移民社区的特殊性/69

第二章 多元社区的构成/79
第一节 人口结构/80
第二节 归侨优惠政策及归侨与“本地人”的关系/84
第三节 归侨村概况/86
一 W村和N村的基本情况/86
二 归侨经历与归侨安置/89
三 基本生活环境/96

第三章 多元社区的群体关系/104
第一节 印尼归侨为主导群体的建构/104
第二节 印尼归侨的中介群体作用/106
一 印尼归侨家庭展览室/108
二 风情园/110
三 电视节目/113

第四章 多元社区整合与群体关系/115
第一节 新群体的形成——“临工”/116
第二节 引进新生产方式/120
第三节 归侨与临工/122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归侨适应/126
第一节 印尼归侨经济生活的变迁/126
第二节 越南归侨的经济生活/136
一 LPD先生家庭个案/137
二 阿F家庭个案/141
三H阿姨家庭个案/143
第三节 归侨群体间的不平衡/145
一 家庭经济水平差距/145
二 新价值观与婚姻关系/148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与归侨适应/153
第一节 生活习惯/153
第二节 语言互动/162
第三节 摩擦/165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与归侨适应/171
第一节 印尼归侨的思想意识/172
一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172
二 印尼时代的影响/178
第二节 越南归侨的思想意识/180
第三节 越南归侨的宗教习俗——“打斋”(dɑzɑi)/189

第八章 跨境归侨——归侨动态及其与中国系移民的互动关系/207
第一节 印尼归侨与中国系移民的互动关系/207
一 校友会及印尼地方聚会/209
二 联谊会/210
三 寻根活动/211
第二节 越南归侨的动态/213
结论广东归侨文化适应的模式及其人类学理论开发/224
一 “多元社区”与归侨适应的内部机制/224
二 归侨的认同与文化传承/229
三 广东归侨的文化适应模式/233
附录/238
由“归侨之家”活动看“侨”网络的形成/238
序言/239
Ⅰ “归侨之家”的概况/242
Ⅱ “归侨之家”的活动/249
Ⅲ 归侨独特的经历和记忆/254
结语/262
参考文献/264
后记/2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