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东亚三国峰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去年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东盟“10+3”框架外单独举行的第二届峰会,同时也标志着三国共同合作机制走过了第一个十年。1999年11月,时任总理的朱镕基与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在菲律宾出席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举行早餐会,肩动了三国在“10十3”框架内的合作;去年12月,首次“10+3”框架外的三国峰会于日本福冈举行,东亚三国领导人共商应对金融危机、同舟共济的地区战略,成果显著,有目共睹。
本次会议发表了中日韩合作十周年联合声明和中日韩可持续发展联合声明,提出了十项合作倡议。更重要的,是达成了坚持从长远角度和战略高度看待和把握三国关系的共识。
与一年前的三国峰会相比,此番峰会有两个显著不同:一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充分肆虐之后,被认为已经触底,包括三国在内的地区性应对也进入攻坚阶段;二是目前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在经历了“后小泉”时代3年更换三位首相的“后自民过渡政权”之后,迎来了民主党时代,这被舆论普遍解读为日本政治向英美意义卜的现代两党制转型的转机,无疑也会对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情势产生微妙的辐射作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三国峰会,其意义非同寻常自不待言。
尤其是就卜述第二点而言,民主党政权上台伊始,便以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内政政策,开始营造自己所谓“脱官僚依存”的、不同于以往自民政治的清新形象。不仪内政,在外交上也不甘人后。一个月来,鸠山首相频频外访,在若干国际场合高调发占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个被反复背书、强凋者,即“东亚共同体”构想。继美匹兹堡G20峰会之后,此番北京的三国峰会再次成为鸠山首相阐述其国际政治外交哲学的讲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