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5045
  • 作      者:
    胡筱秀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是在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答辩论文《现代国家建设视野中的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执政党理论,深入调查研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深入探讨原有的人民政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从执政的视角为转型中国通过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服务型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战线组织来实现现代国家,提供一条现代公共治理的理性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自清末以来的维新求变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个政体选择过程。①从康有为、梁启超效法英国和日本的维新变法,孙中山仿效法国的辛亥革命,到毛泽东学习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都可视为在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政治实践,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依然没有彻底完成。“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即是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一次政治实践和政治演习,它在处理各阶级政治关系方面的分配设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体建设的重要借鉴资源。正是在这次政治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创了共和国,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政权形态——多阶级合作的联合政府,扩大了政权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良好制度设计未能得到继续坚持和发展。“文革”中遭到彻底破坏,被迫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形态上迫切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与调整,这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因此,在政治制度层面需要不断发掘本土资源,丰富和拓展其内涵,使国家建设得到全面展开。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其中最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和经验应该得到重视与开发,并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这样,不仅能够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的民主本质从另外一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的组成不同于人大,其成员不完全是由于地域而产生的,它考虑到了人们因职业、民族这些区分,这样就增加了一种代议机构,使社会各界的声音反映得更加充分。②在这个制度成长的过程中,人民政协经历了从代议机构向统一战线组织再到基本政治制度的转变历程,在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三大职能过程中得到成长和提升,可以说,人民政协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政体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概念界定<br>三、研究综述<br>四、理论创新与核心观点<br>五、结构安排<br>第一章 作为临时权力机构的人民政协(1949~1954年):制宪建国<br>一、人民政协的诞生与制度确立<br>(一)政权建设的原初构想与设计<br>(二)建国步骤的调整与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建<br>(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人民政协制度的确立<br>二、功能定位:代行权力机构<br>(一)制宪建国,构建新政权形态<br>(二),通过政府组织法,草创政权行政体系<br>(三)构建政权合法性<br>(四)精英吸纳<br>(五)政治动员,巩固国家政权<br>小结<br><br>第二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人民政协(1954~1978年):“服务与改造”<br>一、人民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br>(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第一部宪法的颁布<br>(二)中共对民主党派和资产阶级的政策变化<br>(三)政协自身建设与地方政协的发展<br>二、功能定位与实践<br>(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br>(二)协商咨议机构<br>(三)学习与思想改造场所:帮助各界人士进行自我改造<br>小结<br><br>第三章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与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政协(1978年~):吸纳、整合与代议<br>一、文本视角的制度化进程<br>(一)五次章程修改与制度人宪<br>(二)职能建设的制度成果<br>(三)经常性工作的制度成果<br>二、人民政协作为组织机构的科层化发展<br>(一)人民政协是不是国家机关?<br>(二)人民政协组织机构的科层化发展<br>(三)干部队伍纳入国家公务员制度体系<br>(四)与其他国家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br>三、功能定位与拓展:吸纳、整合与代议<br>(一)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吸纳与整合功能<br>(二)作为切实履行职能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机构:民意表达和代议功能<br>(三)作为纳入决策程序的机制:“协商于决策前”影响公共政策制定<br>小结<br><br>第四章 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及其原因<br>一、制度成长与功能变迁<br>(一)从“统一战线组织”到“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br>(二)从“思想改造的场所”到“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组织形式”的成长转变<br>(三)民主党派性质定位变化:从资产阶级政党到参政党<br>(四)界别变化:从传统行业到新阶层的延展<br>(五)政协委员变化:从“被改造对象”到“红色后代”、“公民精英”<br>二、变迁原因<br>(一)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关系的深刻变化与调整<br>(二)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内在张力<br>研究结论<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