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br>第一章 创新理论概览<br>第一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br>一、经济发展的本质<br>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br>三、创新与信用<br>四、创造性毁灭<br>第二节 创新理论的发展<br>一、内生增长理论<br>二、创新体系理论<br>三、制度创新理论<br>四、技术创新理论<br>第二章 创新与经济发展<br>第一节 创新与产业革命<br>一、创新触发产业革命<br>二、产业革命的历程<br>三、创新引领未来产业<br>第二节 创新与知识经济<br>一、创新潮流下的知识经济<br>二、知识经济的创新特征<br>第三节 创新与低碳经济<br>一、低碳经济的兴起<br>二、低碳经济的发展<br>三、创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br>第四节 创新与核心竞争力<br>一、从“山寨大国”到“创新大国”<br>二、荒漠之洲流出“奶和蜜”<br>三、班加罗尔成了“世界办公室”<br>四、通信帝国的一个传奇<br>第三章 现代创新活动的形态<br>第一节 从自发创新到自觉创新<br>一、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br>二、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br>三、从“蒸汽机”到“信息高速公路”<br>第二节 从个体创新到协同创新<br>一、协同创新成为当今潮流<br>二、协同创新的实证案例<br>三、协同创新的经验与启示<br>第三节 自主创新的主要路径<br>一、不可或缺的原始创新<br>二、渐成趋势的集成创新<br>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br>第四章 国家创新与区域创新<br>第一节 回眸新中国的创新之路<br>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br>二、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br>三、创新发展成果的涌现<br>第二节 国家创新战略与创新目标<br>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条件<br>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br>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br>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br>第三节 “创新广东”的构想与蓝图<br>一、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br>二、“创新广东”的战略规划<br>下篇 创新型经济与创新型政府<br>第五章 发展转型与创新型政府<br>第一节 经济发展形态的转换——以广东为例<br>一、广东经济发展之路<br>二、创新型经济呼之欲出<br>第二节 创新型政府的内涵——“五个能力”分析<br>一、创新活动呼唤政府创新<br>二、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响应<br>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政府的路径<br>一、学习型政府的创建<br>二、政府组织结构的创新<br>三、政府运作模式的改革<br>四、政府创新绩效的评估<br>第六章 创新活动中的政府作用<br>第一节 制定创新战略与创新政策<br>一、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br>二、创新政策的发展演变<br>三、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br>四、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决策机制<br>第二节 培育创新活动主体<br>一、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br>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规律<br>三、助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br>第三节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br>一、人才竞争与人才短缺<br>二、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br>三、争夺全球创新人才<br>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br>第四节 发展支持创新的金融<br>一、创新与金融的关系<br>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需求<br>三、创新型企业的金融供给<br>第五节 营造创新的法治环境<br>一、自主创新与法治环境<br>二、构建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br>三、营造创新法治环境的路径<br>四、优化法治环境的经验与启示<br>第六节 搭建创新活动的平台<br>一、科技园——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br>二、孵化器——创新企业培育的摇篮<br>三、加速器——“蹬羚企业”腾跃的助推器<br>四、创新联盟——集群优势的共生组织<br>五、信息网络——知识资源的集成系统<br>六、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桥梁<br>七、公共技术平台——创新资源的共享空间<br>后记——从“海员俱乐部”到“广州科学城”<br>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