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与政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405569
  • 作      者:
    李金亮,沈奎编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在《创新与政府》中,对于创新理论的发轫以及这一理论在近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和鸟瞰式的描述,以使读者对这个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种源流性的梳理和描述,无疑相当必要;然而,这却不是《创新与政府》叙说的重点所在。《创新与政府》的侧重点在于对创新实践进行简约的勾画,以使读者对这种实践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与政府》从简介创新理论入手,讨论了创新的作用,强调了近现代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经济的飞跃发展,都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并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创新与政府》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的实际,论证了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发展创新型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型政府”的概念,详细论述了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所应起到的判断、引导、协同、助推和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相关的操作形式。
展开
目录
上篇 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br>第一章 创新理论概览<br>第一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br>一、经济发展的本质<br>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br>三、创新与信用<br>四、创造性毁灭<br>第二节 创新理论的发展<br>一、内生增长理论<br>二、创新体系理论<br>三、制度创新理论<br>四、技术创新理论<br>第二章 创新与经济发展<br>第一节 创新与产业革命<br>一、创新触发产业革命<br>二、产业革命的历程<br>三、创新引领未来产业<br>第二节 创新与知识经济<br>一、创新潮流下的知识经济<br>二、知识经济的创新特征<br>第三节 创新与低碳经济<br>一、低碳经济的兴起<br>二、低碳经济的发展<br>三、创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br>第四节 创新与核心竞争力<br>一、从“山寨大国”到“创新大国”<br>二、荒漠之洲流出“奶和蜜”<br>三、班加罗尔成了“世界办公室”<br>四、通信帝国的一个传奇<br>第三章 现代创新活动的形态<br>第一节 从自发创新到自觉创新<br>一、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br>二、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br>三、从“蒸汽机”到“信息高速公路”<br>第二节 从个体创新到协同创新<br>一、协同创新成为当今潮流<br>二、协同创新的实证案例<br>三、协同创新的经验与启示<br>第三节 自主创新的主要路径<br>一、不可或缺的原始创新<br>二、渐成趋势的集成创新<br>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br>第四章 国家创新与区域创新<br>第一节 回眸新中国的创新之路<br>一、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br>二、科技创新战略的演变<br>三、创新发展成果的涌现<br>第二节 国家创新战略与创新目标<br>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条件<br>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br>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br>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br>第三节 “创新广东”的构想与蓝图<br>一、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br>二、“创新广东”的战略规划<br>下篇 创新型经济与创新型政府<br>第五章 发展转型与创新型政府<br>第一节 经济发展形态的转换——以广东为例<br>一、广东经济发展之路<br>二、创新型经济呼之欲出<br>第二节 创新型政府的内涵——“五个能力”分析<br>一、创新活动呼唤政府创新<br>二、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响应<br>第三节 建设创新型政府的路径<br>一、学习型政府的创建<br>二、政府组织结构的创新<br>三、政府运作模式的改革<br>四、政府创新绩效的评估<br>第六章 创新活动中的政府作用<br>第一节 制定创新战略与创新政策<br>一、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br>二、创新政策的发展演变<br>三、创新政策的基本框架<br>四、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决策机制<br>第二节 培育创新活动主体<br>一、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br>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规律<br>三、助推创新型企业的成长<br>第三节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br>一、人才竞争与人才短缺<br>二、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br>三、争夺全球创新人才<br>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br>第四节 发展支持创新的金融<br>一、创新与金融的关系<br>二、创新型企业的金融需求<br>三、创新型企业的金融供给<br>第五节 营造创新的法治环境<br>一、自主创新与法治环境<br>二、构建保障创新的法律体系<br>三、营造创新法治环境的路径<br>四、优化法治环境的经验与启示<br>第六节 搭建创新活动的平台<br>一、科技园——创新成果转化的载体<br>二、孵化器——创新企业培育的摇篮<br>三、加速器——“蹬羚企业”腾跃的助推器<br>四、创新联盟——集群优势的共生组织<br>五、信息网络——知识资源的集成系统<br>六、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桥梁<br>七、公共技术平台——创新资源的共享空间<br>后记——从“海员俱乐部”到“广州科学城”<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