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发展观的范式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56865
  • 作      者:
    刘会强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刘会强,生于1967年1月,河南新乡人。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两千年前儒家经典《大学》即倡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即涵蕴着彰扬学术、探索真理。而《中庸》论道:“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则阐释了学术研究的治学精神以及达到真实无妄境界的必由之路。因此,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审视与洞察,社会发展、科学昌明、思想进步,从来离不开学术科研力量与成就的滋养与推动。
  大学是国家与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科学研究的水平则又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是一所现代大学重要的标志。因此,一个大学的学术气氛,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学校的科研状态,而且渗透和浸润着这个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信念。这正如英国教育思想家纽曼所言,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与发展、实验与思索的高级力量,它态度自由中立,传授普遍知识,描绘理智疆域,但决不屈服于任何一方。
  大学的使命应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学术和人才。因此,大学应成为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上海政法学院是一所正在迅速兴起的大学,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和综合协调发展,现已有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专业。学院以“刻苦、求实、开拓、创新”为校训。这既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也是学术精神的象征。
展开
精彩书摘
  适宜人类栖息的区域日益减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全球地表受到荒漠化、土壤侵蚀、可耕地退化和污染、湿地带与干旱地区的破坏的威胁。荒漠化对地表的破坏力仅次于森林被毁。在沙漠边缘,荒漠化的趋势最严重。由于过度放牧、连年干旱等因素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前进到欧洲,特别是进入了西班牙和意大利;前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则出现了东欧有史以来的第一块沙漠。
  土地退化是地表受破坏的另一表现。发展中国家的干旱地区受到的威胁最大。随着这些区域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耕种、放牧、收集干柴用作燃料等做法不断使大片土地退化。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联合考察认为:第三世界干旱地区正在接近严重危机,因为过分利用,导致将近60%的干旱农田和80%的干旱牧场的生产力正在呈螺旋式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山区同样面临退化的危险。几千年来,山区的植被一直保护着土壤不受侵蚀。然而,爆炸性的出生率把越来越多的人口推向生产力较差的土地,造成山区植被不堪重压,土壤侵蚀日趋严重。最糟糕的损害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四周的尼泊尔、不丹、西藏、印度、锡金与克什米尔。这些山区向来以世界最动人的自然美而名扬天下,如今为了满足眼前的利益和需要却遭到破坏。结果是,原先排放喜马拉雅山融雪和降雨的大江大河淤塞了,使这些地区、尤其是孟加拉经常出现严重水灾,夺取数以万计无辜者的生命。
  最后,全球食物供应面临种子资源枯竭的战略性威胁。全球食物供应当前面临诸多挑战,既有因臭氧层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加对农作物、食物链构成的威胁,也有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形态改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等。但比较而言,最严重的威胁是基因侵蚀。所谓基因侵蚀,就是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不断损失。根据粮食专家的研究,遗传基因存在于种质携带的种质之中。
展开
目录
序言(余源培)
导论探求发展观研究的新视角
一、当代发展观范式变革的多维探索
二、本书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
第一章 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常规发展与逻辑架构
一、前现代社会的进步论萌芽
二、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前科学”时期
三、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常规发展与逻辑架构

第二章 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危机与变革
一、发展困境与发展观传统范式的危机
二、发展观的范式变革与新范式的形成
三、发展观新范式的探索与论争

第三章 发展观新范式合理性的哲学阐释(1)
——质疑人类绝对中心论
一、人类绝对中心论的确立
二、质疑人类绝对中心论
三、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 发展观新范式合理性的哲学阐释(2)
——超越经济决定主义
一、经济决定主义的确立
二、批判经济决定主义
三、超越经济决定主义

第五章 发展观新范式合理性的哲学阐释(3)
——反思“理性经济人”
一、“理性经济人”设定的确立与演变
二、批判“理性经济人”设定
三、以“类意识”规范发展新实践

第六章 发展观新范式的合理性限度分析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性原则
二、发展观新范式合理性的基本限度

第七章 在马克思哲学视域中深化发展观范式变革
一、人化自然观视域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视域中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