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在古印度由来已久,在佛教产生之前的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中就已流传观世音故事。公元前5世纪,佛教创立,有的婆罗门教徒转而信奉佛教,观世音就被带进了佛教而成为一位大菩萨(这都是所谓学术考证的说法,随着接触佛法的深入,我以为学术研究无关乎信仰。如果从信仰出发,佛教中的各个大菩萨,应该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一佛出世,众佛拥护”,为协助佛传法教化众生而来,而不是从婆罗门教带进去的)。<br> 印度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原为转轮圣王的王太子,因见众生遭受许多苦恼、恐怖等灾难,就在宝藏佛前发下宏愿,愿行菩萨道以救苦救难。他说:“若不能免除众生一切苦恼,我终不成正觉。”于是,宝藏佛就替他取名为“观世音”,意思是“观”到声音即能去救难。<br> 而有的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其实早在过去的无量劫中,已经成佛,名叫正法明如来。因为看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五恶浊世的众生苦难深重,为了发起所有的菩萨一齐来娑婆世界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所以投身人世仍然作菩萨。<br> 在净土诸经中,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协助阿弥陀佛演说妙法,接引众生。《无量寿经》中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干世界。”“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不过观世音菩萨虽然是极乐世界的一位首席大菩萨,但出于慈悲救世之心,经常来往于娑婆世界,“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br> 所以,观世音菩萨是集中体现佛教慈悲精神的菩萨。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把有苦有难的众生从苦海中解救出来,或者满足祈愿者的种种愿望。<br> 观世音菩萨是在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是三国时期,魏国译师唐居沙门康僧铠于嘉平五年(253)到洛阳,首译《无量寿经》二卷,其中有介绍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的内容。而信众对观世音菩萨有详细了解和广泛信仰却是在《法华经》译出之后。《法华经》是最早对观世音菩萨做详细描述的菩萨乘佛教经典。在西晋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后,就有一个单独流通的《光世音经》(《普门品经》),而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出来之后,其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以《观音经》之名单本广泛流行。<br>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中国观音信仰传播和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部经,对在古印度占主流地位的观音救难信仰进行了完整的表述,而这就成为后世中国观音信仰最基本的信念依据。在这一经文中,说明了此菩萨为什么被称为“观世音”:“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观世音”,是寻声救助世间苦难的意思,就是说他能观其声音,救度大众。经中还介绍了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法力的具体表现:“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遇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刃段段坏。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扭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这就是说,不论人们遇到什么灾难,只要能够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就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不仅救难,而且解忧,有求必应,实现人们在生活中的种种愿望。其中特别提到:“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不仅如此,经里还说到,观世音菩萨还能够随愿众生,“随类化度”。即为了教化不同类的众生,观世音菩萨常因时代、环境、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显现各种不同的形象:为官吏说法,就显现官吏身;到婆罗门说法,就显现婆罗门身;为妇女说法,就显现妇女身;为小孩说法,他就显现小孩身。无量化身,随机而现。<br> 东晋时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介绍的观音菩萨所修持的法门,也被称为大悲行解脱法门,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时,询问应学何菩萨行,观世音对他说:菩萨应学的法门无量无边。但在这无量无边的法门中,我是修学大悲行解脱法门。所以,观世音被称为大悲观世音,与他有关的咒语、拜忏也简称为大悲咒、大悲忏。<br> 东晋时期的法旷大力推崇《法华经》和《无量寿经》,“常念咏二部”。由于他的宣传,观音信仰开始在民间流行。隋唐以后,随着密教的兴起,汉译佛经中以观音菩萨为名的经典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以“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称号的经咒更为繁多。<br> 正因为观音菩萨具有无量的化身,观音的形象在中国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向往重新塑造了观音的形象。<br> 在中国,早期的观世音菩萨为男身,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都为男性造像,造像的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华严经》也说,善财童子参拜观世音菩萨,到了补怛洛迦山,见“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br> 但到南北朝末朝和隋朝初年后,中国寺院里的观音造像出现了女身。后来观音又汉化、儒化为妙善公主而被固定为女身。在河南宝丰县香山寺的宋代蔡京所书的《大悲观音菩萨得道远征果史话》碑和元朝皇亲管夫人精心编纂的《观世音菩萨传略》,都记载了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由于从善尽孝、舍己为人,而成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br> 刊于元代的《三教搜神大全》也记载说,北阙国妙庄严王的三公主,叫做妙善,修成正果,玉帝封她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就又把观音菩萨道教化了。因为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天帝是佛教的护法,而在皇权专制主义的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教权、神权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观念上都不可能高于皇权。许多神仙和高僧大德的封号都是由皇帝御赐的。观音的称号要由玉皇大帝赐封,就完全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和政治观念的体现。<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