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饮食保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8727319
  • 作      者:
    伍晓玲编著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佛陀教诲我们要将饮食当作维持人体生存的“药”,不能贪求口腹之欲,要做到饮食有方、饮食有节。<br>    饮食有方、合理调节,才能吃得健康,科学的饮食是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的保障。本书详尽介绍了佛教文化中对于日常饮食的认识,在饮食质量、饮食卫生、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等多层面,结合现代营养学、养生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全方位的健康方案。
展开
作者简介
    伍晓玲,上世纪70年代末人,湖南人,现居北京。素食主义推崇者,深切感受到素食带给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收获,并且获益终身。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br>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7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br>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br>    《饮食保身》,详尽介绍了佛教文化中对于日常饮食的认识,在饮食质量、饮食卫生、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等多层面,结合现代营养学、养生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全方位的健康方案。
展开
精彩书评
    食若过饱,则气急心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br>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展开
精彩书摘
    饮食在中国的出世不凡,不仅是有这样的经典之教,还由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核心思想——礼的本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发端与饮食相连,就给这一普通的生活行为,赋以社会内涵。在中国,但凡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等活动都与饮食密切相关,以此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以乡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左传》中也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由此可见,以吃喝为主要内容的宴饮礼仪,它的社会意义已远远超出美食享受之外,而是可以用来表现尊卑贵贱的社会秩序,承担着联络宾客、增进友谊,体现恭谦慈惠的道德风范。吃喝宴饮已成为人际关系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家思想在这里有淋漓尽致的表现。<br>    有人把中国的文化比喻成一个大海绵,说它的包容性很好,能容一切外来之物,饮食文化亦然。包容的前提是认同,外来的饮食习惯之所以能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水乳交融,主要是在饮食观念上认同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比如佛教,中国古代第一部佛教史著作《魏书·释老志》认为,佛家的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br>    佛教将其饮食观念解释为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行为,从而实现对儒家伦理的认同,为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做了铺垫。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佛教的饮食文化<br>第一节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佛教<br>第二节  佛教基本的饮食观念<br>第三节  佛教饮食的习惯和礼仪<br>第四节  饮食不当会引发疾病<br>第二章  佛教的饮食禁忌<br>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禁忌<br>第二节  佛教饮食中的酒戒<br>第三节  佛教饮食中的荤戒<br>第四节  八关斋戒<br>第五节  过午不食<br>第三章  利于养生的饮食:素食<br>第一节  中国的素食养生文化<br>第二节  中国素食的流派<br>第三节  素食的原料及烹饪<br>第四节  现代的素食养生<br>第四章  佛教的素食<br>第一节  佛教的素食特色<br>第二节  佛教素食的代表作:腊八粥<br>第三节  佛教寺院的素食文化<br>第四节  佛教的饮食疗法<br>第五章  佛教的饮品:茶<br>第一节  中国茶的历史<br>第二节  佛门茶缘<br>第三节  佛门茶道<br>第四节  禅茶的养生价值<br>第五节  神奇的万病之药<br>第六节  佛教养生茶四季配方<br>第七节  佛家禅茶功法<br>附录一  著名的寺院素菜<br>附录二  人体所需营养获取列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