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佛三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4864
  • 作      者:
    释印顺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
  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等,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di一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法博大精深,一般初学者往往摸不清门径,不知道从哪里学起。印顺法师即在此书中指出了佛法一以贯之的、秩然不乱的宗要。“学佛三要”,即学佛的三大心要,或统摄一切学佛法门的三大纲要——信愿、慈悲、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三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要了解学佛的根本意趣,必先认识人生生存的价值,在宇宙中是居于主动的地位,而后才能决定我们应走的正确路向。因为世间的动乱和安宁,人们苦痛与幸福,都是人类自力所造成,并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来主宰我们。人类有此主动的力量,才有向上向善的可能。
  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地前进达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学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无不喜爱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为事业等失败,使他意志消沉,不想振作,索性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但这种人究竟是少数,而且都有机会改善的。平常以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满,儿女多,身体健康,有钱有势,当然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说:这是好的果,并不是好的原因。要想获得良好的结果,不能就此满足,因为这是要过去的。必须积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趋向更好的。这如见一朵美丽的花,就想摘下来属于已有,而不想法去培植花草,或不再去培植,虽然获得了,到底是罪恶的,或立刻要失去的。有些人,能合理地获得了钱财和地位,但是往往利用这些钱势,做出种种害人利己的勾当,这都是缺乏了人生向上的精神,更没有确定向上目标的错误所致。
  有人说:我不想学佛、成佛,只要做一个好人就够了,这是不大正确的。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则得其下。”学佛,先学做一好人,这是正确的;若只想做一个好人,心就满足,结果每是仅得其下。所以,学佛不但要做一好人,而且还要具有。种崇高的目标,纵使一生不能成办,将来总要完成这理想的目标才对。世界任何高尚文化,都有一个理想的目标,劝人去修学。如耶教叫人体贴神的意思,效法耶稣。虽然他们认为人不能做到神和耶稣那样的权威,但是要学习耶稣博爱和牺牲的精神。他们说:人的身体是土所造的,灵魂是由神给予的。因为人作了罪恶就堕落了,将那圣洁的灵魂弄得污脏不堪,所以教人先将污浊的心净化起来,才能进求那光明理想的目标——生天国。
  中国儒家也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是读书明理之人,尚且要“见贤思齐”;进而贤人还要效法圣人。但是“圣人有所不知”,又要希天。所以正统儒家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鞭策自己向贤圣大路上迈进的。道家也有一套理想的目标,所谓“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者,即是依据宇宙万有的自然法则,不用矫揉造作,任性无为,便是他们做人向上的目标。人世间的一切,立身处世,若不遵循自然法则的发展,就会颠倒错乱,治丝益紊,一切的痛苦困难就接踵而来。从上面看来,儒家是效法贤圣的高尚人格,进而通于天格;道家是崇尚宇宙间自然的真理法则。总之,他们都有引导人生向上的理想境地。
  一般人以为能好好做人就好了,不需要什么向上向善的目标,像这样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自我强化,努力向上,如国家或民族的趋势如此,有堕落的危机。
  ……
展开
目录
一 学佛之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为何事
二 我在宇宙之间
三 学佛是人生向上事
四 学佛的切要行解

二 生生不已之流
一 有情为本
二 有情为继往开来的瀑流
三 有情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四 前生与后世
五 流转者谁
六 生命的光光之网
七 生命的爱悦与悲哀

三 心为一切法的主导者
一 一切法与心简说
二 心为一切法的要因
三 心能影响报体之实例
四 心为行为善恶之决定者
五 从禅定说明心对根身之主宰力
六 心对身外事物的影响
七 结说

四 学佛三要
一 信愿·慈悲·智慧
二 儒·耶·佛
三 入门·登堂·人室
四 发心·修行·证得
五 念佛·吃素·诵经

五 信心及其修学
一 信心的必要
二 正信与迷信
三 顺信与净信
四 信忍信求与证信
五 正常道与方便道

六 瞢提心的修习次第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种
二 菩提心的类别
三 菩提心之本在悲
四 菩提心修习的前提
五 修习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念报恩
六 菩提心的正修——慈·悲·增上意乐
七 菩提心的成就
八 菩提心的次第进修

七 慈悲为佛法宗本
一 佛法以慈悲为本
二 慈悲的根源
三 慈悲与仁爱的比较
四 慈悲心与慈悲行
五 慈悲的长养
六 慈悲的体验

八 自利与利他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利”是什么
三 重于利他的大乘
四 长在生死利众生
五 慈悲为本的人菩萨行

九 慧学概说
一 佛学之要在慧学
二 慧之名义与究极体相
三 智慧之类别
四 慧之观境
五 慧之进修
六 慧学进修之成就

十 解脱者之境界
一 解脱即是自由
二 解脱的层次
三 解脱的重点
四 解脱者之心境
五 解脱者之生活
六 解脱与究竟解脱

十一 佛教之涅槃观
一 涅槃之意义
二 从生死说起
三 涅槃之一般意义
四 涅槃之深究
五 结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