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为佛教的佛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2358
  • 作      者:
    周贵华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周贵华,男,1962年12月生于重庆石柱县,2003年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印度与中国佛教哲学。著有:《唯心与了别——根本唯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唯识通论——瑜伽行学义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佛教的佛教》是一部佛教思想论。它以中国佛教为背景,对佛教的性质、意义与基本思想予以了深人的分析与阐发,试图表明佛陀的言教作为圣教量。以及依止于佛陀言教的正闻熏习对佛教的弘传与发展的根本重要性。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样所谓的出世间是妄执而成,实际还是世间性。般若中观思想认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唯识思想则说一切法都是显现相,虚幻不实。这是大乘的殊特的见地。所以世间与出世间都是虚妄显现,而不可得,也就无住。小乘不同,判分世间与出世间,承许二者都是实存,实现涅槃就是断灭世间,而住于出世间,不再显现世间相。但实际这是佛陀的方便说。
    总之,在乘层次上,大小乘都有自己的统摄意趣。大乘道即菩提道,或者称菩萨道,其统摄意趣就是通过菩提道实现无住涅槃。小乘即解脱道,其统摄意趣是通过解脱道实现无余依涅槃。大小乘的差别,可体现在乘层次上的统摄意趣的差别上。
    这样.乘层次的统摄意趣就可反映大乘与小乘的性质。按照小乘的统摄意趣,小乘修行的基础是皈依发出离心,誓愿出离三界火宅,依此修解脱行,最终证得灰身灭智的无余依涅槃。按照大乘的统摄意趣,其修行要以皈依发菩提心为基础,誓愿自己成佛,以及度化一切他众生成佛,与此相应,修菩提行,也就是菩萨行,最终实现无住涅槃。大乘和小乘的意趣不同,决定了大小乘的本质即性质与意义不同。这是修学者必须牢记的。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佛陀
第一节 佛教与佛陀
一、佛教与佛陀言教
二、佛陀的意义
第二节 佛陀
一、佛陀作为涅槃者与本师
二、佛陀在世间
三、佛陀与上帝
四、佛陀的成道
五、佛陀的应化相

第二章 佛陀之教
第一节 佛教的依止
一、一依止与三依止
二、三佛行的互摄
三、三化法:言教、化迹与意趣
四、化迹、言教与信、智
第二节 佛陀的立教
一、佛陀的言教与佛说
二、佛陀立教的所依与所缘
第三节 佛陀言教的性质与意义
一、佛陀言教的性质
二、佛陀言教的意义
三、佛教、佛法与佛学

第三章 意趣与方便
第一节 佛教的意趣
一、佛陀经教的意趣
二、意趣层次与类型
第二节 方便
一、方便之名义
二、方便的层次
三、方便的形式
四、方便的意义

第四章 佛教的义理特质(一)
第一节 “佛教”的名义
一、“佛教”:狭义、中义与广义
二、教、乘与宗
第二节 “义理”的名义
一、“义理”的名义
二、义理的类型:理境学与涅槃学
第三节 佛教涅槃学的特质
一、佛教与涅槃学
二、涅槃学的结构
三、涅槃学之相论:解脱论
四、涅槃学之体论:菩提论
五、涅槃学之用论:涅槃论

第五章 佛教的义理特征(二)
第一节 理境学略说
一、理境学略说
二、理境学的基本特质略说
第二节 有我与无我
一、“众生我”的名义
二、无众生我
三、无我与假我
第三节 有住与无住、无所依与有所依
一、有住与无住
二、有所依与无所依

第六章 量与圣教量
第一节 量
一、正确的认识及其对象
二、正确认识者
三、量
四、量的类型:三种量
五、定量者
第二节 量相与现量
一、量相
二、现量
第三节 圣教量与正闻熏习
一、量与圣教量
二、圣教量与准圣教量
三、量、圣教量与因明学
四、正闻熏习

第七章 信与智
第一节 信仰与理性
第二节 信与智的意义
一、信与智的意义
二、信与智的关系
第三节 信与智的界定
一、信的界定
二、智的界定
第四节 不正信与不正智
一、不正智/不正见
……
第八章 菩提心、菩萨与菩萨行
第九章 佛教的显现与流布
附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