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听佛说人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837181
  • 作      者:
    田鹏编著
  • 出 版 社 :
    地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听佛说人生》一书,对干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轻松的阅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的智慧和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不断迈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念佛从用心开始,学佛从做人开始。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有一天,和佛在梦中相遇。佛说:“我可以让你许一个愿。”我对佛说:“让所有的读者朋友永远健康!”佛说:“只能四天!”我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佛说:“不行,三天。”我说:“昨天、今天、明天。”佛说:“不行,两天。”我说:“白天、黑天。”佛说:“不行,就一天!”我说:“行!”佛问:“哪一天?”我说:“每一天!”
    念佛从用心开始,学佛从做人开始。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一部枕边读物 一位良师益友,一片智慧火花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元前6世纪,史称哲学的突破时期。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这几个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诞生在世界东方。他们的哲学被奉为宗教,形成道、儒、佛三教。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
    释迦牟尼的思想体系,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简单明白,有条有理,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四圣谛”、“八正道”及“十二因缘”。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集成为经典,再加上历代祖师大德们的注疏,合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藏经》。它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诸法”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我们本人。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件事情跟我们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
精彩书评
    佛法强调慈悲,利他、净心、因果.无常。万法唯心造……使人获得真正的解脱和喜悦,因此是世人最值得开发、运用的智慧宝藏。
    ——佛陀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粒米饭的力量
    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两人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出外,丈夫衣不敝体,也只好待在洞里。有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两^就商量着说:
    “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做妻子的深深叹息道:“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折损了福德因缘。这样吧,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两个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又脏又臭的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不得已只好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不料,裤子才一浸水,整条河立刻变得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匆匆赶回来禀告佛陀。
    当时,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
    “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丢进河里,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颔首开示道: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那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布施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佛语禅悟
    佛陀教导世人布施,不是去贪求功德有多少,主要还是在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因为贪求的“贪”就是世人堕落之因,而慈悲心却是世人成佛的资粮。佛去中供养的功德大小首先要看你的发心,真心、恭敬地去做,才有功德。所谓“心诚则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盲人和瘫予
    佛陀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盲人和一个瘫子,两个人住在一起,另外还有很多人都来帮他们的忙,于是便有很多人住在这间房子里。
    有一天,其他的人都出去游玩了,他们不是去学《楞严经》,而是去钓鱼、买东西……等等,凡是世界上所有的事,他们都想去做,只留下那个瞎子和瘫子在家里。
    说来真巧,有天这房子着火了,怎么办呢?瞎子看不见,不知往哪儿跑;瘫子虽看得见,却是有腿走不得,你说这不是很危险吗?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聪明人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都可以逃离这个火宅,只要瞎子的腿借给瘫子用,而瘫子的眼睛借给瞎子用。”
    怎么借法呢?就是瞎子背起瘫子,由瘫子为瞎子指示方向。经聪明人这么一指点,于是两个人都逃出这座火宅了。
    讲完了故事,佛陀说:“我举这个比喻,大家可不要误会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说你们是瞎子、瘫子,连我也是瞎子、瘫子,我们都是瞎子、瘫子的,因此,这也不是说你,也不是说我,但也说的是你,也说的是我。”
    佛语禅悟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自满:以为自己已明白很多了。以为自己智慧大了,既然如此,请问你为什么又还没有成佛呢?就因为太自满了,以为已学得了许多的知识,其实学什么就被什么障碍.有了障碍,也就成不了道了。现在,诸位把思想放下.让思想平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念空了,才能装上无上的妙法。不论什么时候,处世都要谦虚些。
    宗杲禅师开的小小玩笑
    宋代有个名叫张九成的居士,原为侍郎,中过状元,也算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了。但他放着官儿不好好做,却偏爱谈禅说道。
    中国文人士大夫参禅学佛,大多是附庸风雅,闹着玩的,充其量以此排忧解乏而已。因此,十之八九的人,谈禅不知禅,学佛不知佛。
    张九成也是这样。他读了不少禅书佛典,也参拜过许多禅师,但仍是始终不能开悟。
    有一天,他去拜访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他:“你来干什么?”
    张九成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大慧宗杲禅师的法号叫“妙喜”,故张九成说“特来参喜禅”。
    宗杲禅师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老禅师。《五灯会元》说“学者仰如星斗”,足见他的地位和影响是很大的。老禅师见张九成急急忙忙地一大早就跑来朝庙,刚一见面就口称要“参喜禅”,即知来者根基不深,机缘未至。于是便想同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宗杲禅师听了他的回话后,就对他说:“你为什么起得这么早啊!难道不怕家里的妻子同别人睡觉吗?”
    张九成听了,顿时火冒三丈,气咻咻地说:“你这个愚昧无知的老秃驴,怎么敢说出这种话来?亏你还是一个出家人,竟然……”
    宗杲禅师忙用手势止住他说:“我轻轻这么一扇,你就大为光火。像这样的话,怎么能参禅呢?”
    接着,老禅师又对他说:“大海常被人唾骂;秋月常被人轻视;明镜常被人挫伤。你见它们发过火,生过气吗?没有。它们处之泰然,安然不动,闻而未闻,听时不惑,事过不留。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本体之心,一片明净,一片空灵,既深又广,既刚又柔,能容纳一切,又超远一切。故能见人之所未见,忍人之所不忍,岂是区区一句笑话、一点点不顺心的事能动其心的?修为到了一定境界的人,张口即佛,人人都是菩萨;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样,他怎么能被外缘所牵动呢?”
    佛语禅悟
    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心如大海那样的深邃宽广。似秋月那样的皎洁柔情。像明镜那样的明亮清纯。所以。禅者方能两袖一甩。一路清风:布履一双.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参禅到何种程度。一切都取决于心境的高与低、空与实。俗话说:”江山易改,习性难除。”性情急、脾气躁的人。一定要多下工夫.努力克服这种不良习性.遇事沉着冷静些。
    P92-95
展开
目录
一 佛的智慧就在现实生活中
佛的智慧呈现的是大自然的客观真理。它是活活泼泼、与时俱进的;它无所不在,无所不住。有时候,我们真该静静地坐下来,用种平常的心境,领悟一下佛法的精神。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禅意与禅境,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应该生活得非常轻松愉快、潇洒自在。如果我们从生活中能感悟出佛的智慧,找回禅的精神(其实它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让生活与禅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我们的生活便如诗如画,恬适安详了。
拥有一片只属于自己的蓝天/3
世间的一切都是生灭无常/4
经常忘了自己的禅师/5
写好“我”字的要领/6
认清自家的一片田地/7
没有必要骑着驴找驴/8
所悟之道的境界感受/9
自我的实现不能仅从思考而来/10
拜佛祖不如求自己/11
慧忠的良苦用心/12
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14
佛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15
照顾花草中的育才之道/15
良宽禅师教浪子回头/17
从门入者,不是珍宝/18
不接受一切观点的怀疑论者/19
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21
仰面唾天,只能落回自己的脸上/22
你应该关心的问题/23
替佛像涂装用的金箔/24
若论佛法,一切现成/25
人人都有一双“心眼”/26
雨中的三个和尚/27
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28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30
佛也没有什么神通/31
佛死了到什么地方去了/32
忘记自己年龄的老禅师/33
这就是生活之路/34
为什么不能叫苦/36
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37
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38
摔碎的壶不值得留恋/39
缘分早有注定/40
为什么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41
原坦山和佛门的清规戒律/42
不顾一切地把手放开/43
为了自己的心/44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是国王/45
退步原来是向前/47
传承了七代的宝书/48
释迦牟尼眼中的四个老婆/49

二 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
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果报现前时才会后悔,如能够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后悔了。修禅其实就是学做人,会做人了,禅性也就出来了。佛经上讲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学,都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教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等。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条件。所以,以积极的态度领略佛的为人智慧,积德修福,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学佛先学做人/53
佛陀和他的儿子/54
一个心中常充满怨忿与苦恼的人/56
一个与鬼合作的僧人/58
修行贵在“正当”二字/59
不要舍弃自己对佛法的信仰/60
慈悲的佛祖和自私的强盗/61
手上捆着青草的和尚/62
自己的心里要有主,/64
诚实无欺的道楷禅师/65
不择手段的婆罗门/67
回去后也要像来的时候一样/68
一堆黑的骨头/69
菩萨常常杀生/70
一个人堕落起来与瓷瓶无异/71
很多事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变的/72
我是一个云水僧/73
我是泥中莲花/75
两个乞儿的心愿/76
什么是必修的课程/77
坚持不喝水的比丘/78
鹦鹉吞了珍珠之后/80
莫以善小而不为/81
小徒弟的“破绽”/82
终生享用不尽的东西/83
贫贱不移的学者/84
不给皇帝面子的禅宗大师/85
你爱女色吗/86

三 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要在世间对境练心,做心地功夫。世法不通达,做得不圆融,怎么能够成佛呢?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任何人只要有心,就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智慧禅心就是包容的心、淡泊的心、平等的心、感恩的心,禅心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惭愧的心。禅者要超越对待,而且要做到一个“忘”字,忘你、忘我、忘情、忘境、忘是、忘非、忘有、忘无。一个人能用禅心去体会世间人生,从平实生活中体验情感和认知的乐趣,才能发现并享受生活的美好。
乡下老妇供的一炷香/91
一粒米饭的力量/92
……
四 退一步自然安稳,忍一句自无忧伤
五 行到才是功夫,初稿才是本源
六 脱离人情世故的羁绊,去自由自在地思考
七 持平常心,参生活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