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流一样,经过唐武宗的破灭佛法,禅宗也就演进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内乱频仍中,民生凋弊,毁法而后,寺院经像的恢复不容易,台、贤、唯识等都衰落了。独有禅者,山边林下,到处安身;深入东南山地,辟土开荒,讲求经济自足。以法堂代佛殿,过着专精、笃实、淡泊、强毅的出家生活。虽然对于中国文化、佛教义学的理解不足,但凭它的特长,与当时环境的适应,取得了代表佛教的领导权。
北宋的佛教,虽也有天台与贤首宗的复兴,而主流还是禅宗。当时,自称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道统的理学,开始兴起了。但推行新政新学的王安石、蜀派的大小苏,都还是儒佛并重的。作为理学主流的洛派,在程伊川被贬以后,弟子们都还是倾向禅宗。由于金兵侵入而到达南宋时代,国族的危机更深,理学也更隆盛而完成,佛教也就慢性地衰落下来。说到理学,当然是儒家。在《易》、《大学》、《中庸》、《孟子》的思想基础上,融摄了道学与佛学,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发展为体系严密、内容充实的理学。理学与禅者的关系,我曾说过:“宋代理学巨子之故乡,十九为四百年来南禅盘根错节开化之区。理学家之精神作风,无一不出于自信自尊、重质轻文、体道笃行、雄健精严之禅风。如程门师资之往返,有类参谒。居敬、穷理、明道统、有语录,亦类禅宗。象山之即心即理,明其在我,一扫注疏之繁,唱六经为我注脚,则尤近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