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佛陀对修行佛法者的世间生活又给以了一定程度的肯定,此乃基于他的教理偏于慧解的特点。“佛陀”之意即为“觉”,他更重视慧解而反对迷信,佛教“三学”(戒、定、慧)相资而成,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得解脱。“戒”是皈依佛教者所应遵守的规范,行其所当行,不行其所不当行。遵守“戒”,并未舍弃世间、残害身命,相反,在佛经中还提到佛陀曾亲自为弟子治病,因为佛法是由人去觉悟的,如果随便地丢弃生命,靠什么去觉悟呢?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流行着两种极端的生活方式:纵欲与苦行。如顺世外道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享受快乐,“最不信智慧,蔑视神权,力持死后无我,而举一切归之自然,遂以纵欲为解脱之正道也”。①而另一方面,又有诸如“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等苦行外道,以苦行为解脱的正道。
佛陀先也曾致力苦行,甚至于日食一麻一米,险些丧命,但他最终觉悟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他认为纵欲与苦行都以情意妄识为本,应予以否定,而主张一种不苦不乐、以智为本的人生观,即“中道”,“中道”观认为简单地自我摧残、离世独处是不能够觉悟的。因为苦行者表现出了极端的弃世的色彩,所以“中道”观就体现为对世间生活的一定认可。
同时,佛所觉悟的真理是平等慈悲的,佛陀深观缘起,悟到世上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都是由诸多因缘和合而成,故我、万物都没有自我主宰者(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万物是相互依存、平等的,人我一如。观察众生苦难的真相,便自然会生起慈悲救度之心,行菩萨行,所以佛陀觉悟后游行人间说法四十五年,试图劝说众人依其学说修行。
并且,佛陀说法的对象除了随行的出家众外,还有在家的居士和一般俗人,因此也必须对世间生活予以适当的定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