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出身于“家世饶财”的大地主家庭。30岁时,郡试中第一名。不久,接触到王艮的学说,便抛弃科举道路,从颜钧学习,背叛了自己的出身,立志为社会下层民众服务。37岁时,尽捐家资,以家族为基础创办民间组织——“聚和堂”。1559-1579年四方讲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自命为圣人,而天下群以圣人奉之。”②
观其为人,志气超群、目光高旷、才情逼人,难以被保守的上层社会所接受,因此在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时屡遭打击。观其自名“何心隐”,隐者之名,却有不得不隐之意。观其著作,书名《爨桐集》,“爨”意为烧火做饭,杜甫有《空囊》诗云:“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桐,树之一种,有通达之意;又为地名,《书·太甲上》记载“伊尹放于桐”。于穿衣吃饭、日常所用间作大道理,正是泰州学派的风格,也是何心隐的志向;又以桐象征遭受追讨的生平,表现风餐露宿的情景,对何心隐来说也是相当妥帖的。
在治学上,何心隐回到了王艮治学开始的地方,以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为己任,提倡“大仁大义”。他说:仁无有不亲也,惟亲亲之为大,非徒父子之亲亲已也,亦惟亲其所可亲,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亲,则亲又莫大于斯。亲斯足以广其居,以覆天下之居,斯足以象仁也。
义无有不尊也,惟尊贤之为大,非徒君臣之尊贤已也,亦惟尊其所可尊,以至凡有血气之莫不尊,则尊又莫大于斯。尊斯足以正其路,以达天下之路,斯足以象义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