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87603
  • 作      者:
    李煌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研究任务由研究对象所决定。概括地说,《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的研究任务就是对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论做历史的、系统的、理论的考察,揭示其理论发展的过程、内在的逻辑结构,把握其蕴含的思想旨趣和本质核心,探讨其理论的来源,从而对各种观点进行评价。具体地说,《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的研究任务有以下几个:其一,揭示“孔颜之乐”论的发展过程。其三,把握“孔颜之乐”论的本质核心。其四,分析、评价“孔颜之乐”论的思想旨趣。其五,探讨“孔颜之乐”的理论来源。
展开
精彩书摘
    以天人观之,“物”的境界是天人二分的,或蔽于物而不知人,或蔽于人而不知天,或得天而遗人;而“神”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知物,知人,知天,得天而未始遗人,得人而未始遗物。以体用观之,“物”的境界是体用二分的,或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或知其体而不知其用,或得其体而舍其用,或得其用而无其体;“神”的境界是体用合一的,有此体则自有其用,有此用则体在其中,即体即用,体用不离。
    由上,“物”的境界与“神”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前者是对立二分境界,后者是浑融合一境界。其二,“物”、“神”境界的划分。  由于周敦颐所理解的“极高明”与“道中庸”二者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关系,是先立本而后达用,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对“物”与“神”境界的划分上具有独特之处。一方面,承认释、老同样具有“极高明”的思想,从而直接借用释、老二家的思想资源,而不是盲目地排斥释、老。就立本的心性修养过程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儒家与释、老又有明显区别:儒家并不止于“极高明”,在本立之后还须“道中庸”,所谓“本立而道生”,还须成人、成物。
    按对立二分与浑融合一的标准,周敦颐所说的“物”与“神”似可这样划分:在整个“极高明”过程中都是属于“物”的境界,都是对立二分世界。唯有“道中庸”的过程才是“神”的境界。为什么说立本的“极高明”过程是对立二分境界呢?物是不思的,人则是思的,人从物中提升出来,人就不再是物,思就不是不思;贤就不是圣,人也不是天,思也不是无思。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对象与任务
二、态度与方法
三、选材与结构
第一章  “孔颜之乐”论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与“孔颜之乐”论
一、《论语》--“孔颜之乐”典故的来源
二、《周易》--“孔颜之乐”的思维模式、人格理想与终极信仰
三、《孟子》--“孔颜之乐”的心性修养论
四、《礼记》--“孔颜之乐”的修养工夫、理想境界及礼乐关系
第二节  佛、道思想与“孔颜之乐”论
一、无为至乐与“孔颜之乐”
二、成圣与成佛
三、“圆融无碍”与“理一分殊”

第二章  “孔颜之乐”论的兴起
第一节  周敦颐与诚者之乐
一、“无极而太极”的争议
二、诚者之乐的理论基础:“自无极而为太极”
三、诚者之乐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物”与“神”
第二节  邵雍与中者之乐
一、中者之乐的理论基础:“道为太极”、“心为太极”
二、中者之乐
三、“观”与“忘”
四、“时”与“宜”
第三节  张载与孝者之乐
一、孝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太虚即气”
二、孝者之乐
三、乐天与忧世
四、“大我”与“无我”
五、“弘大与谨敬”,“诚明与明诚”

第三章  “孔颜之乐”论的发展
第一节  程颢与仁者之乐
一、仁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天人本一
二、仁者之乐
三、“大我”与“无我”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习心”与“客气”
第二节  朱熹与礼者之乐
一、礼者之乐的理论基础:“理一分殊”
二、“以道为乐”与“道中之乐”
三、礼者之乐
四、“实”与“虚”
五、“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
六、“命”与“乐”

第四章  “孔颜之乐”论的转折
第一节  陈献章与自然之乐
一、自然之乐的理论基础:心理合一、自得即道
二、自然之乐
三、曾点气象与孟子工夫
第二节  王守仁与本体之乐
一、本体之乐的理论基础:心即理
二、至善与无善,不动与无动
三、乐是心之本体
四、勉然与自然
五、光景与真乐

第五章  “孔颜之乐”论的流变
第一节  王艮与安身之乐
一、安身之乐的理论基础:天理即天然自有之理
二、“天理”与“乐”的本体
三、“良知”与“乐”的工夫
四、“安身”与“乐”的核心
第二节  罗汝芳与赤子之乐
一、赤子之乐的理论基础:我心即天,天即我体
二、“赤子”、“天心”与“乐”的本体和核心
三、“天理”、“人欲”与“乐”的工夫
四、“浑沦顺适”与“乐”的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