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孔子谈自己学说的体系中心,为什么面对着其他听讲的学生,主要跟曾子谈,是值得深思的。曾子能悟得孔门心法的妙谛真髓,能说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醒世明言,能写出《大学》那样彪炳史册、照亮后人心路历程的鸿篇巨论,都最深刻突出地阐发了孔子学说的体用,启迪、引导、规范着世人的德行,影响深远。他在随师求学时,肯定出类拔萃,慧心独领,妙语解谛,非比一般,孔子对其青睐如此,不是偶然。子贡、子夏不也得老师非同凡响的赏识吗?是的,但他们没有涉及孔子学说的根本和关键,没有说到孔子之道的体、相、用,我们在《论语》中见到的仅仅是师生对话时的才思敏捷而已;颜回谢世太早,未能来得及留下更多精神财富;曾子不仅说到了儒学中心,而且在他的惊世之作《大学》中有杰出独到的超常发挥。所以孔子于讲学告一段落走出讲堂时,丢下这么一个要曾子等思考的核心课题;他非常清楚其他弟子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是将目光注视着曾子说的。他曾单独向曾子长篇大论开谈先代明王尧舜时代的“至德要道”(《孝经》),原因于此可得。朱熹说:“夫子知道曾子……学业将有成就,因此招呼而知会他。曾子果然能够领会老师学说宗旨,所以立即作出快速无误的明确反应。”朱子解“唯者”即为“应之速而无疑者也”。
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要尽心为人;恕要推己及人。我们理解,“忠恕”合起来则为“仁”,“仁”展开即为“忠恕”。为人谋事取忠,要求于人取恕;责己用忠,责人用恕。如此看来,“忠”与“恕”,都有始于自身而推及他人之谓;“忠”由正面凸显推己及人的充分,“恕”从背面强调损己损人的不可。“忠恕”观念贯串着全部仁学及其始终。
上一章,孔子明示弟子一定要有报国为民的真才实学和礼仪修养,这一章,他的明道弟子曾子一语透悟“一以贯之”恩师学问中心的“忠恕”之说,高扬起儒学的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是春秋时代做学问的顶峰之一。孔子,是弟子做学问的最高的明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