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成中英先生所说的“本体诠释学”,必须先了解他自己对于“本体”的意义之解释,以及他提出“本体诠释学”一语的理论背景。成中英先生所说的“本体诠释学”的“本体”一语显然是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来自于《易经》,而非承自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论(Ontology,Ontologie)。成中英之所以提出“本体诠释学”,受海德格尔(M.Heidegger)影响甚深。西方哲学的Ontology在民国初年被翻译为“本体论”,但是,西方传统哲学的Ontology被海德格尔批评为忽略了存有学差异,从而是遗忘了存有本身,简言之,西方传统哲学的“存有论”是以不同的方式,将“存有”了解成“最普遍者”,例如柏拉图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康德的先验主体等等,这些了解都是从存有者的角度、存有作为既已表象者(既已开显者)的角度来掌握存有,从而忽略了存有本身是即开显即遮蔽。海德格尔存有思想就此一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缺失加以补救,补救之道略而言之:1927年《存有与时间》,海德格尔尝试以“时间性”和“实存”的角度来阐明“存有的意义”;1930年以后,海德格尔阐明“无”的重要性,脱离表象性思维来重新思考“真理”和“语言”的问题,并从“本成”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存有学差异”。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除了来自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易经哲学)的影响之外,不可忽略海德格尔的存有思想,以及海德格尔的学生迦达默尔(H.Gadamer)所发展的“哲学诠释学”。可以说,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是一种中国哲学的“哲学诠释学”,进行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阐明中国哲学的本体理解,其目的在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也借此超越海德格尔所批评的西方哲学“存有遗忘”的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