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中国六十年.遗产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831946
  • 作      者:
    马国馨主编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作为一贯瞩目中外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及思辨的《建筑创作》杂志社,早在2003年起便与《中国建设报》合作,先后推出时论文集系列“点击中国建设”,由于它们的前瞻性、文献性、批评性,使三个年度“点击中国建设”的《温故2003·启示2004》、《回眸2004·影响2005》、《铭记2005倾听2006》深受业内外欢迎;尔后又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再推出“品牌年刊”《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年版及2006—2007年版),它们不仅在理性上更趋成熟,更通过对业内大事的追踪、评述及记录,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年度总结。<br>    2008年12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建筑创作》杂志社在忙碌完历经四年之久的第29I苗奥运会的图片、书刊专业化出版任务后,全力投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的策划、编撰之中。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老院长、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叶如棠部长的题写书名;感谢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的序言;感谢近百计的单位及学者的积极参与,从而使该书问世后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认为,该书的出版在建筑界是第一的作为,它大胆地填补了行业的“空白”,同时《建筑创作》杂志2008年第12期也刊发专辑纪念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征程,应该说也从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书写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新篇。事实上,也恰恰在此阶段,时代要求建筑传媒人思考中国建筑设计发展的“大事”及“要点”。如何言说建筑中国,如何评价1949年一2009年60载时光中的建筑中国,是我思考良久的命题,如何将中国建筑60年这一甲子的思想与作品串起来更是个极为复杂的事。为此我先后作了一系列研究笔记计有《建筑中国六十年的历史如何书写》(《中国建设报》2008年1明7日)、《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的事件与作品述评》(《中国建设报》2008年11月25日)、《新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谁来保护》(《中国建设报》2008年12月18日)、《建筑中国六十年建筑媒体该如何作为》(《中国建设报》2009年2月5日)、《北京当代新十大建筑评选理念及方法建言》(《中国建设报》2009年明1日)等。它们均成为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主策划“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的标志及要义。下面试从几方面阐述对该系列丛书的策划及组织编撰的戛点。
展开
精彩书摘
    1保护20世纪遗产的时代意义<br>    每一代人都有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当然,由于古代遗存数量较少而更为宝贵,得到珍视。但是20世纪遗产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同样也会在当前的建设大潮中很快地消失。从古到今,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如果在当代发生断裂,将对不起后代子孙。虽然20世纪遗产与我们相距只有百年,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历史遗产无法相比,但是由于其艺术多元、技术先进、人文共融,使它们的价值更贴近时代,所以20世纪遗产也是文化记忆的摇篮,现代人类必须予以充分关注。<br>    1.1使人类发展记录更加完整<br>    今日人类社会,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的价值。正如英国20世纪学会前主席G.斯坦普(G.Stamp)所说,“命运的车轮正在不断地加快转动,创新和复兴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保留这些物质佐证和非物质遗产,来研究和记录社会发展的历程,包括人类从刀耕火种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迹。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类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简单,固有的文化内涵相对单纯,因此,人们生活往往处于一种缓慢的、安静的、封闭的、稳定的、季节性的传统形态,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信息相对有限。然而,进入20世纪,人类随之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生活开始逐渐处于高速的、喧闹的、开放的、波动的、全方位的现代形态,伴随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人类活动空间、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空前广阔和丰富。20世纪人类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也远比古代更为多样、更为复杂。因此,20世纪遗产能从更加深刻、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创造力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br>    人类历史本身就是动态过程的纪录。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遗产身上,它们整体形成了一部20世纪的全记录,见证了每一阶段、每个角落发生的不平凡的故事,这就是20世纪遗产的重要价值所在,它们详细书写着历史的每一篇章。假如我们一方面,为填补古代某一时期考古空白而孜孜以求的同时,另一方面,却忽视身边这些同样会在未来绽放异彩的20世纪遗产,使它们因为疏于保护而遭到损毁,就会给后世留下与我们同样的遗憾。今天这一体现文明发展的序列不应在当代发生断裂。为此,应当及时对20世纪遗产加以梳理,及早进行保护,以使它们完好地延续下去,供后世研读。
展开
目录
序:建筑设计历甲子<br>1949年以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概说<br>启动20世纪遗产的抢救性保护<br>建筑文化遗产文论选<br>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br>中国的建筑艺术<br>天道、地道、人道与建筑的关系<br>《中国建筑史学史》(提纲)<br>中国建筑史扩大研究课题意见的商榷<br>谈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br>《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后记<br>中国民居学术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br>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br>进入21世纪的近代建筑史研究<br>中国1949年以来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法规回顾<br>中国建筑遗产的守望者<br>1949年以来优秀建筑作品举要<br>附录<br>附录一: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文献选编<br>附录二:1949年以来建筑文化遗产大事记<br>编前编后:希望是“建筑中国60年”的全记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