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工程教育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025182
  • 作      者:
    汪航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工程教育心理学》在三个主体部分之前首先要探讨工程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概念、研究方法及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模型等基本原理。
展开
精彩书摘
    二、工程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br>    费兹和珀斯纳(Fits&M.L.Posner)概括了较为成熟的人学习操作技能的一般过程。他们的分析为进一步详细研究操作技能提供了基础。他们把操作技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联系阶段和自主阶段。<br>    (一)知觉阶段<br>    知觉阶段也称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并形成目标意象和目标期望。目标意象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的目标模式反应和操作形式,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表象,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模式。而目标期望则是对自己的作业水平的估价,即明确自己能做得如何。这两种期望都起着学习定向作用。<br>    学习者在学习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对刺激情景的知觉,来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意象,以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照。而要形成这样一个意象,则需对线索和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在形成目标意象过程中,学习者不仅借助于对现有任务的知觉和有关线索的编码,也借助于先前的有关经验,也就是说,学习者通过从长时记忆中激活有关信息,并有效地检索、提取出来。<br>    在知觉阶段,学习者不仅形成目标想象,而且还依据自己以往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依据自己的能力和目前任务的难易,形成自己作业水平的期望。这一期望既表现在质的方面,即操作质量的好或坏;也表现在量和范围上,即能完成动作的多寡。一般说来,有明确目标期望的学习,较之与目标期望模糊的学习更有效。<br>    在知觉阶段后期,学习者要做的另一项任务是模仿,模仿是指仿效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掌握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所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开端,也是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模仿时,外显的动作有以下特征:在动作的速度与品质方面,表现为动作迟缓,动作形成的正确性、稳定性与灵活性较差;在动作的控制方面,表现为不够协调,常有顾此失彼现象;在动作的控制方面,表现为动作的执行往往是在视觉的监督下完成的,动觉的监督作用不明显;在动作的自我感觉方面,常常感到紧张,容易产生疲劳。<br>    (二)联系阶段<br>    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由于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所包含的刺激和反应也非常复杂,所以联系的形成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例如,用台钻在钢板上钻出一个按埋螺钉孔,学习者必须知道不同深度的孔型和孔径并钻出,而且钻透内孔的反应又必须成为钻外部锥形孔的刺激。用加涅的话来说,就是必须建立操作时的动作连锁。<br>    在这一阶段,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习惯的干扰。例如已经学会开汽车的人,在学习开飞机时,因为飞机的转弯是用脚操纵的,所以他必须排除用手转动控制盘的习惯。学会使用化学天平的人,在学习使用物理天平时,常常把化学天平中的加滤纸垫的动作带到物理天平里来,而在物理天平操作中是没有这个动作的,因此,他必须努力去纠正这些习惯性动作。操作技能相互干扰是负迁移的表现。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br>第一章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r>第一节 心理学对近代工程教育的影响<br>一、心理学与工程教育的历史渊源<br>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近代工程教育<br>三、认知主义心理学与近代工程教育<br>第二节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br>一、工程教育中的心理学基本问题<br>二、工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r>三、工程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br>第三节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br>一、运用现代学习观来理解工程教育过程<br>二、从新的视角来研究和促进工程教育教学<br>三、为工程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帮助<br>参考文献<br>第二章 工程师的职业能力<br>第一节 工程师职业能力观的历史发展<br>一、对工程师称谓的一般认识<br>二、工程师产生前的工匠和工匠技术<br>三、早期工程师的职业特征及其能力要求<br>四、现代工程师的职业特征及其能力要求<br>第二节 工程师职业能力的结构<br>一、工程师职业能力结构的不同观点<br>二、工程师职业能力定位的多样化<br>三、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性模型<br>第三节 工程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br>一、工程师的职业层级<br>二、与工程师职业能力构成的关系<br>三、高等工程教育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br>参考文献<br>第三章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br>第一节 工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特征<br>一、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br>二、工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br>三、工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视角<br>第二节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定量研究<br>一、实验法<br>二、问卷与标准参照测验<br>三、常模参照测验<br>第三节 工程教育心理学的定性研究<br>一、典型的定性研究方法<br>二、定性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br>第四节 现场研究与行动研究<br>一、现场研究的目的和特征<br>二、行动研究的目的和特征<br>三、现场研究和行动研究的实施要点<br>参考文献<br><br>第二部分 工程师执业前的能力准备<br>第四章 工程基础知识的学习<br>第一节 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br>一、记忆系统<br>二、知识的分类<br>三、知识表征形式的转化过程<br>第二节 基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教学<br>一、数学思维<br>二、数学素质的认知构成<br>三、工程数学教学特征和原则<br>第三节 自然科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br>一、概念的含义<br>二、教授概念的方式<br>三、概念的改变和延伸<br>参考文献<br>第五章 工程操作技能的训练<br>第一节 工程操作技能的性质<br>一、工程操作技能的概念<br>二、工程操作技能的特征<br>三、工程操作技能的成分<br>第二节 工程操作技能的习得过程<br>一、关于操作技能学习的理论<br>二、工程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br>三、影响操作技能学习的因素<br>第三节 工程操作技能的教学<br>一、工程操作技能教学的目标<br>二、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技术<br>三、综合技能的教学方法技术<br>参考文献<br>第六章 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br>第一节 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性质<br>一、一般道德品质的心理结构<br>二、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基本特征<br>三、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发展层级<br>第二节 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形成机制<br>一、道德品质形成的经典理论<br>二、影响工程伦理道德素质发展的内部因素<br>三、影响工程伦理道德素质发展的外部因素<br>第三节 工程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br>一、基于工程伦理知识建构的培养策略<br>二、基于道德行为实践的培养策略<br>三、基于社会关系影响的培养策略<br>参考文献<br><br>第三部分 工程师职业胜任力的发展<br>第七章 工程问题解决<br>第一节 工程问题解决的性质<br>一、问题与问题解决<br>二、工程问题解决的特征<br>三、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方法<br>第二节 工程问题解决中专家与新手的差异<br>一、专家-新手的研究范式<br>二、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br>三、专家-新手差异的实质<br>第三节 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br>一、知识结构的组织<br>二、技能的自动化<br>三、应用策略的能力<br>参考文献<br>第八章 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br>第一节 工程开发能力的特征<br>一、工程开发和工程开发能力<br>二、工程开发中的创新思维<br>三、工程开发中的批判性思维<br>第二节 工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br>一、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认知因素<br>二、影响创新思维发展的非认知因素<br>第三节 工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教学<br>一、工程开发的模仿训练<br>二、实践性开发训练<br>三、群体开发的教学训练<br>参考文献<br>第九章 工程管理能力的形成<br>第一节 工程管理能力的特征<br>一、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能力<br>二、工程管理能力的构成<br>三、工程管理能力的形成<br>第二节 知识管理能力的形成<br>一、知识管理的任务<br>二、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工程师能力因素<br>三、工程师知识管理能力的养成<br>第三节 领导能力的培养<br>一、领导能力的特征<br>二、领导者的行为模型<br>三、领导能力的获得<br>参考文献<br><br>第四部分 专家型工程师的形成<br>第十章 高级工程思维能力的形成<br>第一节 高级思维能力的特征<br>一、高级思维能力的跨领域性<br>二、高级思维能力的领域知识性<br>三、思维能力与专长发展<br>第二节 思维能力的发展模型<br>一、影响专长发展因素<br>二、基于专长发展的能力发展<br>三、对思维技能发展的理论支持<br>第三节 高级工程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br>一、高级思维技能的早期发展<br>二、元认知训练<br>三、自我调控策略的训练<br>参考文献<br>第十一章 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br>第一节 工程科学研究中的决策和推理<br>一、工程科学家思维的决策过程<br>二、科学家思维中的推理过程<br>三、推理中的心理模型<br>第二节 工程科学研究的合作问题解决过程<br>一、工程科学研究的合作特征<br>二、科学研究合作中的知识创造过程<br>三、影响知识创造的相关因素<br>四、造就世界顶尖的工程科学家<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