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易产生耐药性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许多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抗生素在临床和生产中的应用,虽然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滥用抗生素却导致了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使得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更为困难。
仔猪大肠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耐药性主要由染色体或耐药性质粒(R质粒)介导,R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在不同菌株之间传递,使敏感菌成为耐药菌,造成R质粒的流行。R质粒的传递使得耐药性在细菌间广泛播散,又使一部分体内正常菌群成为耐药基因库,增加了治疗和预防的困难。据报道,20世纪50年代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几乎没有耐药性产生,60年代的分离菌株对链霉素、四环素产生了耐药性,70年代对氨苄西林等产生了耐药性,80-90年代初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产生了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大幅度上升,多重耐药菌株剧增,耐药谱增宽。
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多重耐药为主,与临床上使用不同抗生素的量和时间有关。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剂量大容易产生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通过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在细菌间传播、扩散,造成一些针对仔猪细菌性腹泻的特效药物失去了应用价值。规模化猪场可以每半年进行一次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来控制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