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201725
  • 作      者:
    黄来纪,陈学军,李志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公司法研究〉丛书(5):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记载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构想,解读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具体内容,分析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实施状况,研究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完善的建议,选编了中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和精典案例。为便于大家从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例的结合上较好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本书既选编了公司人格被否认的案例,也选编了公司人格未被否认的案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积极股东与消极股东。这是以股东是否参与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标准所作的划分。积极股东是指那些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并能对公司的主要决策活动施加影响的股东;消极股东则是指没有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权力的,或有权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不能或不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股东。一般来说,消极股东没有实施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其有限责任仍应得到保护。 
  第三,名义股东、实际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名义股东有时也称挂名股东,这类股东实际并未出资,也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不拥有分红等权利。其拥有股份仅仅是名义上的,实际股东才是“真正的股东”。当发生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情形时,实为实际股东借名义股东之名行实际支配之实。因此,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责任主体应为实际股东。但正如在本文第三部分关于公司人格否认构成要件中分析的那样,实践中如果对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难以区分,或者由名义股东承担责任更有利于债权人行使诉权、实现债权的,名义股东一般仍然应当承担责任。在举证方式上宜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名义股东或者实际股东出于诉讼利益上考虑,往往会将真实状况掩饰起来。司法实践中,可以参考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公布的《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征求意见稿)》第20条和第21条的思路,若查明名义股东是未经其同意被擅自登记为股东的,可不承担责任;除此情况外,债权人可以选择主张由名义股东和实际股东单独或者共同承担责任。 
  另外,关于实际控制人的责任方面,也如前文分析的有几种情况。其一,实际控制人与公司之间并非只因投资关系而发生关联,而且这种投资关系也并非只表现为直接的投资关系,因此在否认公司人格的结果上,不能直接导致实际控制人承担责任;其二,对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比较复杂,具有投资关系的实际控制人在实践中也可能被实际股东所吸纳;其三,对于实际控制人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可以根据《公司法》第21条规定来追究责任。因此,笔者赞同《公司法》的规定,不将实际控制人与股东一同并列为否认公司人格的责任人。
  ……
展开
目录
序论
序言
第一章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创设
第一节 我国创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构想
第二节 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解读

第二章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我国涉及公司人格否认的司法解释和理论思考
第二节 上海审理公司人格否认案件的实践
第三节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中外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和经典案例
第一节 美国的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和精典案例
第二节 英国的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和精典案例
第三节 德国的直索理论和精典案例
第五节 我国的公司人格否认理论和精典案例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探索
第一节 上海实施新公司法的探索
第二节 一个需要积极并谨慎适用的司法规则
第三节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立法的不足及完善
第四节 成文法下公司人格否认的司法适用
第五节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对关联公司的适用
第六节 “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对处理公司犯罪的影响

附录 “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