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效率违约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38520
  • 作      者:
    王艳丽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艳丽,女,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经济法博士,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部门经济法、合同法研究,在《法学》、《学海》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审计法》、《经济法》等教材三部,主持和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效率违约理论研究》采用从理论分析到制度分析的思路,对效率违约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主线是:首先是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介绍效率违约理论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分析效率违约的概念、类型、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在全面把握效率违约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合理性和缺陷进行评判;其次是分析两大法系对效率违约理论的态度,展示英美法系国家司法实践的做法及大陆法系国家和相关国际规则的具体规定;再次是规则层面的研究,主要分析效率违约理论的具体运用,包括效率违约的构成要件和作为一种规则的适用条件;最后是作出应用及借鉴层面的可行性论证,阐明该理论对我国的借鉴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违约责任体系的建议。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旨在全面揭示效率违约理论的本质及相关争议,为将来的继续研究奠定基础,也为我国理论界展开合同法的经济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对我国合同立法和司法实践而言,本书旨在深入分析效率违约理论对于我国合同法的价值,并评估我国合同法吸纳效率违约理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指出我国合同法引入效率违约理论的可行路径,为完善我国合同违约救济体系提出有益的见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笔者认为,这种对效率违约的基本划分方式也是最有意义的划分方式:首先,意外收获型效率违约和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的划分明确地指出了效率违约的两种“效率”所在,有利于我们全面和深入理解效率违约的内涵。其次,这种划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效率”的计算标准,虽然这个计算标准只是针对简单的效率违约类型。意外收获型效率违约的“效率”体现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所获得的收益与履行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收益相比较仍然有盈余;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的“效率”体现在一方当事人违约所避免的损失与履行合同给违约方造成的损失以及守约方所得的收益之间比较仍然有差距。“效率”并非违约方违约所得之收益超过自己履行的收益或违约所避免的损失超过自己履行合同的损失。最后,这种划分至少使得意外损失型效率违约更容易被接受,根据一些学者的观点,履行方效率违约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允许他们这么做有悖于诚实信用,不利于维护合同交易的稳定性,因而从履行方获取利润的角度来理解和接受效率违约理论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果违约可以避免更重大的损失,允许当事人违约,以防止社会资源的浪费,则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接受。  (三)转售型效率违约、减损型效率违约、缓和型效率违约  麦尔文·艾森伯格(Melvin Eisenberg)教授在其论文“效率违约理论和效率终止理论”中将效率违约分为三种类型:转售型效率违约(the Resale Paradigm)、减损型效率违约(the Loss Paradigm)和缓和型效率违约(the Mitigation Paradigm)。转售型效率违约即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由于第三方出价更高,卖方就对买方违约将标的物转售给了第三方。例如:甲对自己的房屋估价10万美元,乙对甲的房屋估价12万美元,甲与乙签订合同将自己的房屋以11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乙,在合同履行前,因为丙急需该房屋,对房屋的估价是15万美元,于是丙愿意出14万美元购买甲的房屋,甲发现将房屋卖给丙所得的收益在赔偿乙的损失后仍然有利可图,于是甲对前一合同违约了,将自己的房屋卖给了丙。减损型效率违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由于制造该种商品的成本高于合同价格,卖方即对买方违约。例如:甲乙就一项预期可以让他们分别获利10万美元的商业交易达成一致,签约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使卖方的成本上升了30万美元,使原本10万美元的利润变成了20万美元的损失,于是甲选择违约,因为违约可以使其减少损失。缓和型效率违约,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由卖方为买方加工某种商品,在卖方还没有完成生产前,买方违约,因为对买方而言,该商品的实际价值低于合同中规定的价格。例如:甲和乙签订合同,由甲为乙制造1000个钢锭用于某种机器的生产,合同订立后,乙发现这种机器滞销,价格大跌,如果乙按时接受这些钢锭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乙在甲只生产了100个钢锭时通知甲自己违约,要求甲停止生产剩余的部分,并赔偿甲的预期利益损失。  ……
展开
目录
绪论一、国外研究情况简述二、国内研究情况简述第一章 效率违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效率违约理论萌芽一、效率违约理论萌芽的背景分析二、霍姆斯:法律与道德分离以及合同选择理论第二节 效率违约理论的形成一、背景分析二、效率违约理论的产生与普通法三、效率违约理论的形成四、效率违约理论与引诱违约侵权的博弈第三节 效率违约理论在争辩中发展一、效率违约理论研究的深入二、效率违约理论向其他领域的拓展本章小结第二章 效率违约理论解读第一节 效率违约的概念、类型一、效率违约的概念二、效率违约的类型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理论基础一、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经济学前提二、效率违约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一、效率违约理论的基本理念二、效率违约理论的价值取向——效率(社会财富最大化)本章小结第三章 效率违约理论争鸣与评价第一节 争鸣一、肯定说二、否定说第二节 分析与评价一、关于效率违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二、关于效率违约的“效率”价值三、关于效率违约与道德的关系四、关于违约责任之补偿性五、其他本章小结第四章 两大法系的态度第一节 英美法系一、美国二、英国三、加拿大四、总结——兼评一个质疑的观点第二节 大陆法系一、德国二、法国三、日本四、其他大陆法系国家五、总结——兼论对实际履行的再认识第三节 有关国际规则的态度一、《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态度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态度三、《欧洲合同法原则》的态度本章小结第五章 效率违约的具体规则第一节 效率违约的构成要件及效率违约规则的适用条件一、效率违约的构成要件二、效率违约规则的适用条件第二节 效率违约的具体救济规则一、违约救济方式的选择二、赔偿的具体规则第三节 效率违约规则与相关制度的比较一、与预期违约制度比较二、与情势变更原则比较三、与德国法上的履行不能制度比较四、与英美法上的合同受挫制度比较本章小结第六章 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第一节 立法的态度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三、1999年至今第二节 司法实践的态度一、《合同法》立法前的司法实践二、《合同法》立法后的司法实践第三节 学界的态度一、赞同说二、反对说第四节 效率违约理论借鉴——兼论我国《合同法》相关制度的完善一、借鉴效率违约理论的意义二、我国借鉴效率违约理论的障碍评估三、对效率违约理论的借鉴与对我国违约救济制度的完善本章小结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