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不单是从理论上对人的纯粹理性进行有效的批判,且还对理性在实践上是否存在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赋予实践理性的优先性。康德对理性的定义与启蒙概念放在了一起,“启蒙运动就是人们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但是,具体到康德哲学中,理性概念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含义,即一是作为先验能力而言的理性,二是作为与知性相区别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理性,三是作为与知性能力相等同的理性。从康蒲·斯密的解释中,可以更直观地展现这三种理性不同,“理性一词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在上述标题里(按指书名标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性’一词。——引者),它是用于最广泛的是意义上,作为一切先验因素的源泉。它包含着感性的先验。在最狭义的意义上,它甚至和知性区分开来,指那促使心灵不满足于其日常的和科学的知识,而指引它去要求在经验范围用不能发现的完全性与无条件性的功能。知性决定着科学,理性产生形而上学。知性有诸范畴,理性有其理念。第三,康德常常把知性与理性作为同义词使用,把心灵只划为两种功能:感性与主动性。例如在第一版第1—2页上,悟性与理性是混淆地使用的,以reiner Verstand(纯粹悟性)代替reiner Vernunft(纯粹理性)。”理性的概念叫做理念,即是灵魂、自由和上帝。这三个理念经过直言推理由“自我”而推出、经过假言推理不再受到条件性束缚而得出、经过选言推理而实现自身的总体。这样就实现了三大理念的推理完成,灵魂不朽、自由、上帝存在,并且赋予理念具有范导性的作用,因此,这样就实现了理性在思辨领域的完成。但是,理性不但在认识论中存在,而且这个纯粹理性也应当在人的实践中展现出来。纯粹理性如果在实践中是可能的,那么人就具有实践理性。“在‘实践理性’,康德同样追求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质的客观道德律令,要求与任何种类的主观准则(Maxime)区分开。……在伦理学,康德首先肯定自由作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虽然是超经验的,但却大量呈现和存在于日常道德经验之中,因之来论证它的性质和表现。可见,在经验现象中去追求寻找一种先验的普遍法则,二者又仍然是共同的。”实践理性强调的是,人的理性在实践中必须摆脱经验界地束缚,并以道德法则为规定、以善良意志为根本,使人在实践中变为自由的主体,也是人的理性的同一(identity)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体现出统一(unity)。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