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9686
  • 作      者:
    皮家胜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处,向它提出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并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的基本线索。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选取的方法则根据所要回答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较为多样。为了澄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采用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内部寻找根据的方法,从世界历史范围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发展背景的方法,起点与终点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为了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如何可能和如何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采用了现代解释学、现象学方法,运用了世界历史理论和传播学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问题和方法相互获得了一种澄明。
展开
作者简介
  皮家胜,1958年9月出生,湖北潜江市人,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动态》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敲开幸福之门》等著作多部;完成省部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市规划项目1项,现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和重大课题子项目各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处,向它提出一个基础性的、反思性的问题,并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解答,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的基本线索。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选取的方法则根据所要回答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较为多样。为了澄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研究》分别采用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发展的内部寻找根据的方法,从世界历史范围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发展背景的方法,起点与终点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为了进一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的,分别采用了现代解释学、现象学方法,运用了世界历史理论和传播学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使问题和方法相互获得了一种澄明。这类似于按照事件本身的展开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扫描。这种扫描只能是宏观的和“粗”线条的。事实上,就这里所运用的方法来说都可以独立著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但这却是一个课题所不能包容的。没有细化的内容只好留给自己以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经验共享和文化认同是现象学所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现象学的基本精神。在谈及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时,胡塞尔这样说道,它“用本质概念和规律性的本质陈述将那些在本质直观中直接被把握的本质和建立在这些本质中的本质联系描述性地、纯粹地表现出来”。现象学之所以要求人们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思维和精确地描述,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有目可以共睹,有据可以共依,有案可以共稽,也就是使个别的、特殊的经验以及由它们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共享和获得认同。因此,经验共享和文化认同才是现象学要实现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在于以现象学的方式去感知、描述和表达。因为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经验中,既有直接的,亦有间接的,直接的经验包括感知、想象与预期等等,要使它们成为一种他人也能接受的东西,你就必须对它们进行严格思维和精确表达,庶几才可获得普遍性意义,才能够成为与他人共享的经验;间接经验包括我们从他人的描述、各种指示和文字中获得的经验,人类在极大程度上依赖间接经验,也正因如此,这些经验是否被严格、精确地描述和表达,是否客观和清晰,能否被人们的直接经验所证明或经受思维的严格分析,就成为它们能否获取普遍意义的十分关键的因素。现象学之所以如此重视经验及其描述的客观可靠性,就是因为它要实现其经验共享和文化认同的目标,无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如果未能得到精确描述,都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文化认同与经验共享有着密切关系。人们在进行感受、获得经验的同时,这些经验就包含着他们长期浸淫其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精确描述和严格分析,才能对“镶嵌”在日常生活经验之中的文化作出正确理解和精准判断。
  ……
展开
目录
前言 问题与方法的交映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需要进一步澄明
二 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性问题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三 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四 中国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第二章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运用解释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须简要界定的几个问题
二 从解释学角度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一个真正的问题
三 运用解释学方法对“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第三章 现象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动因
二 运用现象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象学选择
四 运用现象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具体研究

第四章 世界历史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世界历史视域中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与根据
二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时代精神
三 走进各民族: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和世界化的必由之路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范式

第五章 传播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传播事件”进行研究的条件与缘由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主体分析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受众分析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方式与效果分析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过程分析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