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鼹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503748
  • 作      者:
    (美)隆纳·凯斯勒(Ronald Kessler)著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独家专访FBI上百位高层、特工,涉及:秘密行动、黑手党、刺探情报、双面间谍、手提箱核武器、反恐作战、突袭本·拉登、国家安全!
    《鼹鼠:FBI的秘密档案》= FBI给予作者前所未有的特权 + 现任局长、助理局长专门协助 + 前任联邦特工社团提供135份机密口述 + 上百名联邦特工坦承经历
    世人所熟知的FBI,到底隐瞒了多少秘密?究竟拥有多大的特权?那些名流、政客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真相?作者潜入FBI核心,一一披露最新秘档,揭开惊天大的谜底。
展开
作者简介
    隆纳·凯斯勒(Ronald Kessler),美国著名记者、畅销书作家,曾任职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荣获过包括乔治·波尔卡新闻奖国内报道奖以及社区服务奖在内的17项新闻奖。其著作《我的老板是美国总统:秘勤探员独家内幕》《紧盯恐怖分子》《联邦调查局秘史》《中央情报局秘史》,都是《纽约时报》排行榜经典畅销书。
    他拥有过人的魅力,能够与高层人士建立某种联系;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深入探析秘密事件;文笔幽默而不失深度,生动而不失严谨。现任 Newsmax网站华盛顿地区首席通讯记者。
    马敏,译者。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职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麦肯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麦肯锡季刊》执行主编助理。现已参与出版十余种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屡破大案神探辈出,百年FBI铸就世界传奇--鼹鼠般行动的秘密组织
    FBI,美国大片的热门主角,其真相比电影更疯狂!
    我们关注丑闻,我们揭露丑闻,我们掩盖丑闻……
    最有权势者、最有声望者、黑暗势力,在FBI的世界中都将揭下自己的面具
    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是世界上最著名最神秘的情报机构之一,隶属于美国司法部。从几十名侦探发展到三万余人的队伍,FBI自1908年创建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某种程度上,它折射出了美国20世纪的跌宕历史。
    FBI题材一直备受全球读者关注,本书作者深入采访FBI近两年的重大事件,讲述了FBI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其中涉及大量特工,以及真实事件的丰富细节,内容生动流畅,故事性强,全面揭示了FBI的工作内幕。
    在写作过程中,FBI给予作者前所未有的特权。现任局长、助理局长等专门协助完成资料搜集,前任联邦特工社团提供了135份口述史实,上百名联邦特工为最终成稿贡献了他们的经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战术行动队
    每当需要潜入居民家中或办公建筑安置窃听装置时,战术行动队的特工们总是尽量避免从后门进入。由于极少被利用到,后门通常会被布下诱饵陷阱。因此,当战术行动队的特工们需要潜入一个毒品犯罪组织的老巢植入窃听装置时,他们自然而然决定从前门进入。这个毒品犯罪组织的掩体,正是当时的费城电子设备供应公司。
    特工们认为最佳潜入的时间应该是半夜到凌晨两点之间。在这之后,垃圾清理工作人员开始工作,很可能会撞见正在执行任务的特工们。然而,仍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沿街对面的酒吧有一些露天的位置,常有客人光顾。如果特工就此在酒吧顾客眼前,全副武装,解除门禁装置和报警系统,势必不妥。
    最终,战术行动队的特工们搞来一辆城市公交车,直接开向电子设备供应公司。在目标公司的前门,停下车子,假装出现了故障。当作为司机的特工打开引擎盖,佯装查看机械故障时,其他特工在车子的掩护下开始工作,打开门锁,潜入。这辆公交车严实挡住了街道对面人们的视线。
    一旦确定所有执行任务的特工安全进入目标建筑,公交车便离开现场。当特工完成安装电子窃听设备的任务,公交车便会出现,载着他们离开。但是,这时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两个刚从酒吧里出来的醉鬼在附近的一个公交车站等车,当这辆公交车驶过的时候,他们便追了上去,当车子在目标位置前停好之后,他们安然上车。由于许多参加这次任务的特工都是来自于不同的办公室,对此并不熟悉,大家一开始都以为这两个人是自己人。
    “我们的车开出好几个街区,大家开始卸下身上的装备,”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路易斯·易·格瑞弗说-他已经在战术行动队待了12年,“当时我们都拿着武器和无线电设备,但是这两个人仍然很坦然地坐着,更严重的是,他们开始狂按下车铃,叮,叮!他们要下车。叮,叮!但是这个时候,这位来自当地办公室的‘公交车司机’,还真不是一个合格的公交司机-我猜他对公交车的驾驶可能才刚练习了20分钟,他拐弯的时候,还撞翻了垃圾桶-他对后面喊道,‘嗨,不要再按了!开这辆公交车已经够折腾我的了!’”
    坐在车上的其他特工开始意识到,这两个按铃想下车的人并不是他们FBI的人。因为在每一次任务开始之前,所有的特工都会相互碰面。然而,现在似乎可以明了的是,这两个人看起来似乎并非有意冒充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员工。
    “其中一个特工站起来,他的背上正好还别着一把霰弹枪,”格瑞弗说道,“他走向那两个人,说‘我们认识吗?’”
    “他们真的是还在继续按铃,叮叮叮叮叮!我们也意识到这两个人并不是我们一伙的,所以我们一起叫道,‘嗨,菲尔,停车!我们这有两个公交车乘客。’”
    司机回过头,看了一眼这两个乘客,发现他们并非特工,靠边紧急停车,开了车门。
    “他们下车,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收到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格瑞弗继续说道,“他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是恰巧上错了公交车而已。”
    时光回溯到1992年,那时的格瑞弗,有着一双湛蓝的眼睛,很时髦的淡红色短发,从未听说过战术行动部门。但是他的长官-在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外勤部门任职的比卢普斯“比尔”艾伦,有一天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战术行动部门。那个时候,格瑞弗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成员已经4年了。他期望着能够调到纽约或洛杉矶分部。
    关于战术行动部门做些什么,艾伦没有任何评论和表态。他只是让格瑞弗与麦克·麦克戴维特取得联系,麦克之前是一名水兵,当时正好已经入职战术行动队。
    “你的家庭生活怎么样?”麦克戴维特问格瑞弗。
    这个问题让格瑞弗感到十分诧异,回答道:“还好。”
    “你有小孩了吗?”
    “是的。”
    “你介意为了工作离开他们一段时间吗?”麦克戴维特问道。
    “不介意,”格瑞弗答道,“只要是任何为了任务的事情。”
    “很好,我们已经把你编录在册了,”麦克戴维特说道,“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为了需求而战,你可以打败竞争对手,在这里,你或许还能谋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位于弗吉尼亚匡蒂科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学院,当格瑞弗第一次亲身接触到战术行动队时,他才意识到这个团队所执行的任务关乎高度机密,主要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潜入居民房舍、办公室、汽车、游艇、飞机以及大使馆,安置隐秘麦克风、视频摄像头和电脑监控程序。从建队开始以来,战术行动队执行的任务已高达400次,这些行动被联邦调查局称作“秘密潜入”。其中,80%的任务属于国家安全案件,涉及恐怖组织以及反情报政府部门,其余的任务主要涉及犯罪案件,包括团伙犯罪、白领诈骗以及政治腐败。
    他后来才发现,他之所以被应招,缘于他在大学期间的一段实践经历。他在上大学时曾为一个工程公司工作过,主要从事路径准入控制以及电子安全的工作。再加上后来作为一名特殊武器与战术部门的外勤人员,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警察-其实,在招募格瑞弗之前,战术行动队已经掌握了他的所有背景。
    “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明确我是否愿意成为他们的一员,”格瑞弗说,“当你把你绝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一个组织非常严密的工作中,就像战术行动队一样,他们需要确保你能够胜任各种挑战。你和你的队员很可能会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一段时间:锁在一个仓库集装箱内,或是关在电梯的上方空间。你过着双面人的生活,不能与家人和朋友透露半点信息,还必须去做那些极其疯狂的事情。”
    被格瑞弗戏称为“政府许可的窃贼”,他们的组织共有七个小组,每组大约十个特工,特工们穿梭于全国各地,执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法律允许下的登堂入室”-格瑞弗就是其中之一。他已经执行或者领导了一千多次的“潜入”。
    ………………
    第三十一章  杰罗尼莫
    2010年12月,中央情报局通知联邦调查局他们正在全力以赴调查一个被认为价值极高的恐怖主义分子目标。为了确保这个最高级别的秘密不被泄露,这名目标的身份居然一开始也不能告知联邦调查局。然而,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穆勒知道了这名目标的身份--正是奥萨马·本·拉登。美国海豹特种部队是执行这次任务的主力部队,他们执行的任务的其中一项就是一旦进入本·拉登的住宅区域,需要搜集基地组织的相关证据--联邦调查局在帮助海豹行动队完成这个任务上,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为行动队的队员们提供了专门的针对性培训。
    本·拉登的藏匿之所在距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大约35英里的阿波塔巴德。然而,美国对于本·拉登的追踪,最终获得这么详细的地址信息还要追溯到2002年阿布·祖贝达的被捕。当年,祖贝达被捕后,曾被施以水刑。之后,祖贝达交待了本·拉登通讯员的相关信息,还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情报帮助美国抓获了本·拉登幕僚拉姆齐·本·阿尔西本赫。在被大刑伺候之后,为本·拉登工作的“基地组织”高级导师阿布·法拉杰·阿尔利比提供了更多关于通讯员的细节信息。从祖贝达和本·阿尔西本赫身上得到的情报直接指向了“9o11事件”的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简称KSM)。在被施以水刑之后,KSM承认自己知道本·拉登的首席通讯员,但是否认这名男子跟基地组织有任何联系--不禁让人揣测这名男子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在这些线索以及其他具体化的情报的帮助下,中央情报局集中火力查找这名本·拉登的首席通讯员,化名为阿布·艾哈迈德·阿尔科威特。最终,在2010年,这名通讯员因为接了一个手机电话而被美国国家情报局锁定,并精确定位了他的地址。之后, 经过监视小分队和RQ-170秘密无人驾驶飞机的侦查,中央情报局于2010年8月尾随这名通讯员来到了本·拉登自2005年以来一直藏匿的居所。
    理所当然的是,海豹特种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需要跟联邦调查局战术行动中心密切合作。后者可以为这两只特种部队提供必要的装备,并传授长期经验总结出来的技巧--如何才能迅速进入目标住宅,如何才能有效地检测到诸如反射性武器、化学武器以及生物武器之类的威胁。
    “海豹部队没有太多的时间处理目标,”路易斯·格瑞弗说道,“他们深入的地方是典型的敌方阵营。所以,我们需要尽量确保他们能偶以尽量少的损失,以非常快的速度秘密进入目标腹地。”
    在阿富汗,联邦特工训练了海豹特种部队第六分队--他们就是被选出来参与作战的队伍。联邦特工提供的训练包括敢死队在进入目标建筑后搜寻的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他们获得的物品和资料。直到这个时候,联邦调查局的反恐部门才知道目标的身份。
    “他们需要迅速抓取物品、打包、贴标签、扔到搜集箱、封箱,然后送回飞机上,”一名情报官员叙说道。等海豹队员射击到目标人物时,“他们已经训练并完成这样的射击多达上百次,”那名情报官员继续说着,“他们甚至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这个射击任务。他们知道要拿到那些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他们没有时间深入地去挖掘每一个抽屉里的信息,也没时间再去搜索那些秘密的暗道。”
    尽管美国政府也曾经考虑过派遣一只地面部队去抓捕或是暗杀本·拉登,但是,中央情报局和海豹特种部队最后还是决定从直升飞机上进入目标住宅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他们选择乘坐直升飞机飞达目标建筑上空,主要是出于要迅速将火力集中在目标人物上的考虑,而且他们还必须要能够非常快速地撤离现场,”一名反恐官员解释道,“他们或许可以很容易地偷偷溜入目标住宅,但是可见的是,我如果那样做的话,我们极有可能没法自始至终都保持那样的人力和火力,更别说暗中深入巴基斯坦执行那样的袭击任务。”
    如果美国发起的攻击从地面开始,本·拉登的守卫们可能就会在入口处倾倒汽油并点燃,用以阻止海豹队员进入目标建筑。“所以,大家认为用直升飞机运载行动队员从顶上通过静力绳进入目标建筑是更为明智的决策。因为这样的方案不仅方便行动队员进入,而且也能帮助他们迅速撤离。”这名反恐官员接着说道。
    突然袭击发生于巴基斯坦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凌晨1点。在突然袭击期间,一家“黑鹰”直升机突然熄火,导致了碰撞着陆,最终报废。24名海豹队员不得不放弃从直升飞机上绕绳下降进入目标建筑的原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最终发起了地面进攻。他们炸毁周围的墙壁打开了通路,直取本·拉登老巢。火光四射,爆炸的响声振聋发聩,屋子里的人一时都没反应过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根据奥巴马总统签署的秘密行动纲要,海豹队员的任务之一就是“除非本·拉登完全屈服投降”,否则对其格杀勿论。这名反恐官员说道:“他当时正试图寻找一切可以逃跑的途径,恨不得从地上的一条缝里钻进去。我敢打赌他绝对没有让海豹队员跟着他一起离开的意思,而他想要的解决方案可能还在他的情报部门手里(简称UBL,全称为‘奥萨马·本·拉登任命的情报部门’)。他并没有乖乖投降。”
    海豹队员射中了本·拉登的左眼和胸部,之后,他们通知了白宫:杰罗尼莫--本·拉登的代码--已经搞定。还有其他四人被击毙,在本·拉登三楼的卧室里,他的一名妻妾为了保护他而腿部中枪。
    在38分钟的突然袭击中,海豹队员还用扫描仪采集了本·拉登的指纹传回联邦调查局总部。同时,他们还用比较传统的办法再次采集了指纹样本 --用他的手指沾上印尼,再取指纹。联邦调查局认为在他们得到的文件资料上的手印可能是本·拉登本人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对本·拉登的身份鉴定只能通过对比他的DNA以及他的亲属的DNA来进行确认,以及脸部识别系统来确认他的面部特征。在本·拉登被击中之后,跟他同在一幢建筑里的妻子也确认了他的身份。在这之后,基地组织发表了一份声明,发誓要为他们的领袖报仇雪恨。
    “9o11事件”之后,联邦调查局就开始负责保护从美国在全球执行的反恐活动中获得的所有相关资料。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连续性,无论一个起诉发生在美国或是在其他国家,信息都会收拢到联邦调查局。此外,联邦调查局在分析指纹、DNA以及笔迹领域所掌握的顶尖技术也为调查提供不少帮助。
    在这次突然袭击中,从本·拉登住宅搜集到的100多件物品由联邦调查局实验室收管。这些物品中包括本·拉登的信件和手写笔记等文档资料、多件肩射武器和手枪、数码拇指驱动器、笔记本电脑、电脑硬盘、CD、DVD以及手机。页面上的资料,几乎可以组建一个小型大学图书馆。在一些DVD里存放的内容,都是本·拉登自己在电视上出现的视频集锦。
    在收获的这些DVD里,有一些他的宣传片的花絮,这些片子里的内容都是在不停地重复之前的过程。在上镜之前,他要给自己的胡子染色,还要进行专门的修剪才,然后,就是不停地拍摄与重拍,直到时间和灯管效果达到他的满意为止。在中央情报局的指导下,联邦调查局将资料的副本或是图片发送到中情局反恐中心以及其他一些机构部门,让大家能够好好学习研读这些宝贵的资料。
    “这些资料上可能会留有指纹,”一名反恐官员说道,“松散体上也可能会留有指纹,指纹上还会留下DNA。事实上,当他们在操作某些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会转移DNA。”
    “最后,变成了中央情报局的任务。”在突然袭击发生几天后一名情报官员指出,“这是他们的机会,而且他们肯定要对你做的事情评头论足。在很大程度上,那些关乎国家利益或是美国利益的威胁都会归到联邦调查局或是国土安全部。如果涉及到跨国执行任务的话,通常都是由中央情报局来执行,或是由国务院委派一个友好的机构来执行任务:我们并不希望出现在挪威或是菲律宾或是其他任何地方的悲剧。如果执行任务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威胁,而且联合命令将会更为有利或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话,你就会让军方采取行动。”
    本·拉登曾把500欧元(相当于715美元)和两个电话号码缝进自己的衣服里。之后,发现电话号码一事被泄露给了媒体。以至于情报官员们在把资料分发给不同机构这件事上显得更为小心谨慎。
    “这两个电话号码被曝光后,无形之中损害了我们顺藤摸瓜的机会。”一名官员说道,“因为我们需要时间去发现并跟踪持有这两个号码的人。而且,关于这两个号码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们通常很容易就能摆脱我们,而且能够很容易就隔断一切我们已经建立的联系。”
    除了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和国防情报局也有这些资料的拷贝件,而且也在跟踪线索。
    “这些机构不停地用这些数据与他们自己的数据库来进行比对,”一名情报官员说道:“是否存在某些指标:这个数字之前是否出现过?这个名字之前是否也出现过?然后,他们每天都要聚拢起来再相互协调当天的发现。他们发现了这种办法,而这种办法实际上是我们发现的。中央情报局在这里面扮演了领导的角色,而且一直在试图确保以情报报告(简称IR)的形式发布出去的信息能够得到协调,能够得到控制,能够得到发布,从而,让类似联邦调查局这样的机构能够适时采取行动。”
    原来,基地组织对于通讯的需求正是它自己的弱点。分析人员仔细研究了这些资料的缓存后发现,原来,为了躲避侦察,本·拉登会把自己对基地组织成员的指令下载到很小的优盘上。通讯员再将这些电子资料传送给其他人--而这些人的工作内容就是通过电子邮件或是其他的数码手段将信息传送给预订接收者。
    “尽管在他自己的驻地里禁止任何的电子通讯看起来非常有效,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操作还是会有其自身的弱点。”一名情报官员说道,“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组织成为一个有组织的集团,你就必须要沟通。本·拉登会在自己的驻地起草一份指令,存在电子媒介上,然后,通讯员会把电子媒介带离拉登的住所,之后,再以电子邮件或是其他沟通的方式把指令发送出去。”
    尽管一些接收者会质疑他们收到的指令是否真正来自于他们的首领,但是“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执行命令。”一名官员说道。
    如今,有了这些从本·拉登老巢收来的资料,来自于多个情报机构的分析员们就能够将每条信息匹配到具体的人员头上,然后,相关的机构就可以对这些嫌疑人展开监控。
    “我们拥有了真实的线索、电话号码以及电子数据,我们还有来自于人工智能或是窃听对话截获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将这两方面获得的信息进行关联。”一名反恐官员说道,“现在,我们可以把信息联系到本·拉登本人,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联系。我们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通讯员的有效性。他们通过电子设备将信息带了出来,然后又放到了互联网上。”
    几乎就在同时,国土安全局向执法机构发出了警报:本·拉登企图在9o11恐怖袭击十周年时袭击铁路部门。
    “我们将会开发更多的线人,争取能够针对不同的目标获取更多的情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或是数年的时间,只有到那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原来我们所谓的敏感网站开发(简称SSE)导致了这次在将来两年之内的行动。”反恐官员说道。
    这个过程与找到并解决本·拉登的过程相似。
    “更像是从之前审问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也有可能这些信息一开始得到的时候没有发现有什么威胁。”这名官员说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一张图片就会慢慢清晰起来。在这个案子里,通过确认了通讯员,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最终找到了目标。”
    突然袭击发生两天后,中央情报局局长利昂·帕内塔向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布莱恩·威廉姆斯承认,中央情报局得到的直接引向本·拉登的情报当中,有一些的确是刑讯逼供才得到的信息,其中就包括水刑。
    美国的这次突然袭击直接导致基地组织群龙无首,也影响了该组织今后的走向。
    “我不认为会出现一名具有影响力的领袖能够取代奥萨马·本·拉登的位置,”奥特·卡明斯说道,“长期而言,这种领袖缺失的状态会让这个组织失去以往那样嚣张的气焰。”现在,“相比较以前那个集权的系统而言,你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分散的体系。以前的集权系统会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制造一个很大的威胁。而现在,基地组织节节败退,他们的野心可能会更为收敛。”
    致谢
    我的妻子,帕梅拉·凯斯乐,是我创作和生活中最好的搭档。帕梅拉曾经是一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出版过《解密华盛顿》(Undercover Washington)一书,该书揭秘了各方间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秘密住址。我对联邦调查局总部、联邦调查局学院、华盛顿地区办公室以及联邦调查局实验室进行的关键采访中,帕梅拉一直陪伴左右。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栩栩如生的描述,都少不了帕梅拉的参与和意见。本书的原稿也是在她的编辑和润色之后才得以成型。我是如此地庆幸能够成为她的爱人,得到她的全力支持,还能有她一直在旁指点迷津。
    我还要感谢我的成年子女们-瑞切尔·凯斯勒和格雷格·凯斯勒-给予我的爱和支持。当然,我的养子-讨人喜爱的麦克·怀特海德也是他们当中坚定的一员。
    在我准备前一本书《在总统的特勤局:火线特工和保卫总统的那些事儿》( In the President‘s Secret Service: Behind the Scenes with Agents in the Line of Fire and the Presidents They Protect )的过程中,皇冠出版公司的出版经理玛丽·乔特伯斯基提出过非常棒的建议,同时还对稿件做了精心的编辑和修改。就图书出版而言,玛丽和她的团队真是无人能及。
    我也非常幸运能够遇到我的代理人-三叉戟媒体集团的总裁罗伯特·戈特利布。自1991年以来,罗伯特就一直在引导我的图书写作生涯,不断地给我支持和鼓励,不断擦亮我的思想火花。
    在这本书的准备过程中,联邦调查局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特权。我非常感谢联邦调查局的局长罗伯特·穆勒三世、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局长迈克尔·科坦以及公共事务部门的苏珊·麦基,感谢他们三位专门抽出时间来协助我完成本书的资料搜集。
    前任联邦特工社团为本书提供了可用的135份口述史实,最早的事迹可以追溯到鲁多夫·阿贝尔一案。我非常感谢西恩·麦克维尼和克雷格·多特洛提供的帮助。
    上百名现任或前任联邦特工为我最终成稿贡献了他们的经验,分享了他们的洞见。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战术行动队
第二章  神秘的黑手党代码:沉默或是死
第三章  红裙:探密前FBI局长的私生活
第四章  秘密档案
第五章  水门丑闻
第六章  深喉
第七章  犯罪“解剖”
第八章  三人游戏,国会惊天性丑闻
第九章  鼹鼠行走中央情报局
第十章  联邦特工的意义:就为了那多一些的烤牛肉?
第十一章 韦科惨案
第十二章 局长夫人:垂帘听政?
第十三章 文森o福斯特自杀的背后
第十四章 砖块特工
第十五章 抓捕汉森
第十六章 双面特工
第十七章 5000美元不明现金
第十八章 “穆勒,凶杀部门”
第十九章 情报机关的思维模式
第二十章 战术行动中心
第二十一章 捕猎行动
第二十二章 荷枪实弹与危机四伏
第二十三章 宣扬圣战
第二十四章 庞氏骗局之年
第二十五章  导火索
第二十六章  游艇派对
第二十七章  圣诞夜
第二十八章  手提箱核武器
第二十九章  犯罪现场勘查
第三十章  间谍交换
第三十一章  杰罗尼莫
第三十二章  最大的威胁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