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畏而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49929
  • 作      者:
    (美)戴维·普洛夫(David Plouffe)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1.《无畏而赢》是一本以局内人视角破解奥巴马竞选团队营销内幕之作。奥巴马竞选团队灵魂人物戴维·普洛夫亲述,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破解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奥巴马如此评价本书作者。
     2.《纽约时报》畅销书,犀利笔法酣畅淋漓,揭破内幕让人脊背发凉,大呼过瘾。
     3.深入奥巴马营销团队利用黑莓手机、Facebook、Twitter推动社会化营销的每一个细节,破解路演、辩论的营销手段深入社区,得到百万民众拥护的秘密,再现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
   
   
展开
作者简介
  戴维·普洛夫,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被誉为奥巴马团队的战略家和总设计师。现任美国白宫高级顾问,并将出任2012年奥巴马竞选首席顾问。
  2008年,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特别感谢道:"我的竞选经理戴维·普洛夫、首席策略师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以及政治史上最好的竞选团队--是你们成就了今天,我永远感激你们为实现今天的成就所做出的牺牲。"
  在主持了奥巴马总统竞选后,他创立了一个名为"为美国动起来",并拥有1300多万支持者的团体,以便在日常政治和生活中继续选战的精神和行动。
展开
内容介绍
  《无畏而赢: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权威亲述竞选运作内幕》揭秘了奥巴马竞选团队,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他们是如何筹款,如何拉票的?他们是如何设计竞选战略,如何演讲的?他们是如何公关,如何应对危机的?他们是如何运用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赢得百万支持者信任的?
  《无畏而赢:奥巴马竞选团队经理权威亲述竞选运作内幕》是唯一一本以局内人视角破解奥巴马竞选团队营销内幕的权威之作,作者普洛夫,是奥巴马最信任的团队经理。奥巴马曾称赞他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战团队的机制,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看看我们是怎么管理基层会议流程的……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本次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破解史上最精彩最浩大最不可思议的营销之战,带你重温奥巴马总统从筹备选战到胜利背后的营销故事。深入奥巴马营销团队利用黑莓手机、Facebook、Twitter推动社会化营销的每一个细节,破解路演、辩论的营销手段深入社区,得到百万民众拥护的秘密,再现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
展开
精彩书评
  关于奥巴马绝尘而起问鼎总统的全部细节,关于干将拔于卒武的惊天传奇,关于互联网如何催生一个总统的神话。这本书读完,我基本可以在将来出任某竞选团队的高级智囊了。
  ——华艺传媒机构首席顾问 杜子建

  如果你想了解一下我们选战团队的机制,看看我们是怎么筹款的,看看我们是怎么拉票的,看看我们是怎么管理基层会议流程的——所有这些事情都难以置信地复杂,而且我们必须白手起家……恐怕没有其他人能够完成,没人能比普洛夫更让我信任了。
  ——美国总统 巴拉克·奥巴马

  普洛夫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让读者仿佛亲临选战现场……这是一本详尽、令人深思而值得借鉴的历史记录。
  ——《纽约时报》

  普洛夫是一位无名英雄,他对于选战程序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解,这一切都被证明是制胜的关键。
  ——奥巴马总统高级顾问,2012年奥巴马竞选经理   戴维·阿克塞尔罗德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抉择时刻
  2006年国会选举前一个星期,我的公司合伙人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后文简称阿克塞尔)和我坐在芝加哥的一间机房里,给几位民主党主顾的一组电视广告做最后的润色。我们在机房里已经待了七八个小时,而整个弄完大概要十六个小时。
  “这该死的选举,赶紧给我结束了,”我发牢骚道,“赢不赢已经无所谓了,只要它快点完事儿就行。
  这种抱怨两年一次。每逢选举年的 10月底前,我们这些业内人士个个都是一个通宵接着一个通宵地干活,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地开会,一个民意测验接着一个民意测验地研究。如果全体同仁能够把选举这事儿撂在一边,先去睡上一个礼拜,毫无疑问大伙儿都会这么做的。
  阿克塞尔有一搭没一搭地摆弄着一些音乐--是给我们手头上正在做的短片准备的。”嗯,那么你一定不会喜欢这个,“他说,”巴拉克想在选举完了那天在芝加哥碰个头,谈一下竞选总统的事情。他希望你到场。所以别因为一个中期选举就把自己搞得这么激愤。
  “真的?”我说,“太可恶了。
  那年秋天,奥巴马《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一书的巡回签售活动意外地演变成了总统竞选的序曲。吁请他出马参战的无党派独立团体在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如星火燎原般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潜在拥趸。民众的热情已经非常高涨。在我看来,它源自一种渴求,对于新事物的渴求;一种希望,不只是希望把小布什这一页历史赶紧翻过去,还要翻开民主党的历史新篇。
  围绕这次签名售书活动的空前盛况,接下来又在政治圈和媒体界引发了关于奥巴马参选可能的诸多猜测。奥巴马在 10月的某个星期天将现身电视节目《会晤新闻界》(Meet the Press),预计主持人蒂姆·拉瑟特( Tim Russert)会追问他是否准备参选。而且事实上奥巴马在 2006年 1月份参加这个节目时曾发表谢尔曼声明,说他不会在 2008年参选,这让局面更加诡谲难测。
  10月,在他上《会晤新闻界》前的那个星期六,阿克塞尔和我跟奥巴马以及他的新闻秘书罗伯特·吉布斯通了电话。当时奥巴马和吉布斯正驱车沿新泽西高速公路赶往宾夕法尼亚,前去为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造势大会站台。奥巴马是 2006年民主党候选人中最热门的,全美各地都在抢着要他去站台助选,人气一时无两。之所以奥巴马会如此暴得大名,还得归功于他在 2004年波士顿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激动人心的演讲,以及此后两本书的大获成功。
  阿克塞尔、吉布斯和我努力为奥巴马找个合适托辞,把他 1月份的说法和 10月份的现况给圆起来:竞选总统,照他私下曾经跟我们说的,是”不可能的“;但是,巡回签售的反响和国家目前的状况,以及他也深刻意识到我们需要在领导方面来个大变革,这些因素促使他考虑出马参选。
  我们先是奉上了一些惯用的答非所问的伎俩:“蒂姆,现在的重点是帮助民主党人在 2006年赢回国会控制权”,或者“2006年选举都还没开始,所以我们不妨悠着点儿;以后还有大把时间来讨论 2008年的事情”。
  奥巴马听完后,提出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干嘛不说实话?”他提议道,“说我在 1月份上节目的时候压根儿没有参选的想法,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我在 2006年中期选举后会考虑参选。
  这种直白的回答可能听上去平淡无奇,但是政客们在上这种节目时总喜欢绞尽脑汁地否认一些明摆着的事实。奥巴马这种不装腔作势,把自己想法开诚布公地说出来的做法反而让人耳目一新。
  战略磋商结束后,我给阿克塞尔打电话说:“太绝了。听上去有点傻,但是我认为如果他真这么回答,会更为让人信服,因为这个回答完全不是那种政治客套话。
  “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阿克塞尔回答道,“很多人已经成了政治动物。他不是,他还是个人。
  阿克塞尔 1992年就认识奥巴马了,当时奥巴马正在芝加哥推动一个选民登记运动,而阿克塞尔则是芝加哥当地一颗冉冉上升的民主党政策咨询新星。虽然阿克塞尔从来没有为奥巴马提供过政治方面的服务,但此后那些年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并且培养了牢固的关系。他经常说奥巴马是他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绝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
  阿克塞尔和我是一家政治咨询事务所的合伙人。我们 1994年相识,那时我在特拉华州操盘一场美国参议员竞选活动,他受聘担任我们的媒体顾问。他的事务所帮助制作电视和电台广告,还提供选举战略和信息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看来,阿克塞尔在政治顾问这个行当可谓特立独行。他不圆滑--事实上,他是圆滑这个词的反面典型。他和他当时的合伙人并没有一味承接太多竞选方面的业务,而是有选择地全神贯注于少数几件有价值的工作。阿克塞尔对自己的工作相当自豪,求质而不求量,而且他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并不唯华盛顿马首是瞻,这一点很吸引我。他还很有幽默感,更是以不修边幅、天性散漫”闻名江湖“。他也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
  我们在特拉华州那场选举中吃了败仗-- 1994年,面对共和党掀起的滔天巨浪,民主党人几乎全军覆没,我们也未能幸免,但我认为阿克塞尔这次干得很出色,所以之后我们继续有联系。 2001年他问我是否有兴趣作为合伙人加入他的公司。这个提议对我很有吸引力:一方面我有兴趣学习一门新知识--广告制作,另一方面我很推崇这家事务所术业有专攻的路线。我答应加入,但是要在华盛顿而不是芝加哥总部工作。
  这家事务所( 2007年改名为 AKP Media)在 2002年年末开了一个会,讨论 2003年和 2004年的业务立项计划。会谈主要围绕 2004年的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空缺席位竞选。
  民主党方面有两个主要参选人,一个是富商布莱尔·赫尔( Blair Hull),他放言说要斥百万巨资竞选,另一个是州审计长丹·海因斯( Dan Hynes),他有州党团以及很多工会组织的支持,被公认为热门人选。两个候选人都曾就助选事宜咨询过我们,阿克塞尔也跟他们一一坐下来商谈过,为的是考量一下他们的情况。
  但是在这次立项会谈中阿克塞尔宣布,他不想给任何一位效力。相反,他认为我们应该给一位名叫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的州参议员助选,尽管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没有政治根基,没有位高权重的人给他撑腰,可以说毫无胜算。而且那时候” 9· 11事件“才过去 14个月,大部分人认为光凭他的名字就足以毁了他的候选资格。
  “其他候选人中的某一位这次可能会赢,”阿克塞尔对我们说,“但巴拉克·奥巴马才是那种应该担任联邦参议员的人。他聪明、自律、通晓法律,而且致力于建立能够催人奋进的政治氛围。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效劳的人。
  “不妨把话说白了,”一位同事总结道,“也就是说,我们要给一个没机会、没钱,而且名字还很滑稽的候选人效劳?”
  “就像我常跟各位说的,”阿克塞尔不无调侃地说,“我是个很差劲的生意人。 “
  这事就这么定了。阿克塞尔之前是《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的政治主笔记者,后转而涉足政界,此后历经全国各地的市长、参议员、国会议员选举事务。从操作角度而言,他被认为是伊利诺伊州民主党政治教父,在事务所有关伊利诺伊州业务的任何决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并没有太多地参与奥巴马 2004年参议员竞选日常事务,当时我手上有其他项目要负责,但是我参加了一些会议,而且为他的初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后来他以极大优势赢得了初选,我又为他的普选起草了选举活动初始计划。
  2003年春,应阿克塞尔要求,我第一次跟奥巴马碰面。我从华盛顿飞到芝加哥,然后我们三人在密歇根大道我入住的酒店那儿吃了顿早餐。我在饭桌上的任务很简单:说服奥巴马不能一面竞选联邦参议员,一面又自己做司机和调度员。作为一名”初生牛犊“,他的竞选活动需要克服以上问题,以及其他一系列有待纠正的问题:他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打电话筹款。他不能与潜在的政治支持者足够有效地达成交易。他总是无法放手,让他的竞选工作人员去更多地掌控选举活动和他的生活事务。
  “你必须放手,相信别人,”我告诉他,“你手下的人会不可避免地搞砸一些事情,但是任何竞选活动中最宝贵的资源都是时间,候选人的时间,也就是您的时间!你必须担当起候选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竞选活动负责人、调度员或是司机之类的角色硬扛在自己肩上。
  “我知道这个道理,”他说,“但这是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认为我比那些雇来的人更能做好竞选工作的一点一滴。我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所学到的除此之外无它,所以我很难放手。但我会听你的话,试着做得更好一些。
  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奥巴马强大的自信力。早饭接下来的时光我们聊了聊竞选情况。我被他的睿智和轻松自如所打动,并且注意到他更乐意聊具体的政策而不是钩心斗角的政治。我还注意到他对于竞选战略的看法:他决心不依靠 30秒的广告和隽语金句,而是依靠在伊利诺伊州掀起一场草根运动来赢得这场选举。但如今几乎没人用这种方式来搞政治了。也许阿克塞尔就是因此而心有所动,我想。我们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政治生活中--也极度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在华盛顿。
  但是,如果当时要我掂量掂量有没有可能三年半后我们会讨论巴拉克·奥巴马是否应该竞选总统,我根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真。彼时,美国仍在” 9· 11“事件的余波中震颤,共和党人把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提出这种问题简直就是疯了。
  但是到了 2006年年底,这个提议有了那么一丝可行性。政治角力场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势骤变,个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所向。小乔治·布什总统是处处不受待见。伊拉克问题、经济问题、华盛顿的分裂,以及美国在全世界道德领袖地位的逐渐丧失,都让小布什和共和党的行情一落千丈。
  结果,民主党在 2006年国会选举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十二年来第一次赢下了众议院;而且还赢得了足够的参议员议席,再加上某个温和派的共和党参议员自动认输,民主党彻底控制了参议院,这是十二年来仅有的第二次。因此这次选举对于共和党来说可谓一败涂地。
  从历史上看,一个连任总统的第六年任期可能给执政党带来巨大损失。 2006年,有一股更深层的暗流在涌动,而这股暗流可追溯至”核心领导层已经腐烂“这种感觉。选民们选择相信民主党人的观点:占多数地位的共和党已深陷一种腐败文化,像杰克·阿布拉莫夫( Jack Abramoff)这种臭名昭著的说客能够翻云覆雨,通过大把砸钱给他们的政治靠山,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主顾各取所需。同时,广大人民却身处水深火热之中。选民希望这一切彻底结束。
  2006年选举中,许多共和党人被拉下马来,但这并未彻底满足人们对于根本性变革的渴望。选民有更多希冀,而总统选举这个战场才是他们毕其功于一役的机会。如果没有对于变革的渴望(其背后基石是华盛顿已经从根儿上烂掉),巴拉克·奥巴马出马参选这种想法根本就不会萌发。
  在这种背景下,新晋的奥巴马团队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讨论竞选总统的事宜。阿克塞尔和我在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负责民主党联邦众议院选举事宜的委员会)度过了 2006年选举之夜。过去两年我们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这项工作中,部分是因为有切身体会。阿克塞尔的老友拉姆·伊曼纽尔( Rahm Emanuel)是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主席,而我本人也曾在 2000年执掌民主党国会竞选委员会,当时以几千票极其微弱的劣势输掉了众议院全国选举。六年后夙愿终于得偿。我们欣喜若狂。
  那是一个值得数日沉浸其中的夜晚。但相反,在睡了几个小时后,我们就乘飞机赶往芝加哥,去讨论一件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情--奥巴马竞选总统。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接下来几个月会对这件事进行反复推演,而他最终会决定不参选。因为按照近年来的经验看,几乎每个重要总统候选人在最终决定入局竞选之前都要花费多年时间,苦心孤诣地制订计划、打好基础才行。甚至那些只是想赌上一把的候选人,在最终退选之前,也少不了多方走访调研这样的”脚下功夫“。而大部分重要的 2008年民主党竞争人选都要花上这之前的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为选举造势,培养人脉关系,赢取潜在的支持表态,至少在这些”风云不定“的州府混个脸熟。拜登、华纳、多德、爱德华兹,以及贝赫等人都在紧锣密鼓地计划和布局。希拉里·克林顿则”高处不胜寒“,早已臻至另一番境界:凭借二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本和人脉,她早已把艾奥瓦圈为自己的地盘,鲜有其他候选人能够沾边。她一旦选定目标,手下大军就会集结而起,奔赴战场,攻城拔寨。
  我赴会的路上一方面是满腹狐疑:这样一个竞选能付诸实践吗?应该付诸实践吗?一方面也有点烦躁:才刚刚结束一场选举,这还不到十二个小时,又要开始一场新的竞选。除非奥巴马那个下午决定不参选,否则我打算用来陪家人的时间就又泡汤了,前方等着我的将是一大堆的公文记录和分析报告,而且还不知道路在何方。
  第一个碰头会规模很小,参加的有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他们在芝加哥的密友瓦莱丽·贾勒特( Valerie Jarrett)和马蒂·内斯比特( Marty Nesbitt);奥巴马参议员办公室幕僚长皮特·劳斯( Pete Rouse);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调度员和政治助手雅莉莎·马斯特蒙科( Alyssa Mastro-monaco);史蒂夫·希尔德布兰德( Steve Hildebrand),一位民主党政治操盘手;以及阿克塞尔和我。
  这样的组合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吉布斯在 2003年一场清洗中离开了约翰·克里的总统竞选队伍,进入了一种”政治炼狱“。奥巴马赢得 2004年参议员选举的初选后,我们开始着手为他的竞选团队网罗更多的政治老手,于是吉布斯被招入麾下。他来自亚拉巴马州,是奥本橄榄球队的铁杆”粉丝“,在多个选举和民主党团队中担任过宣传干事长。他素以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而闻名。吉布斯选择为奥巴马操刀,可以帮他自己重振大好前程。两人尽管在为人处事和家教素养上不尽相同,但通过参议员竞选这段过程以及之后参议员任上两年的磨合下来,吉布斯和奥巴马逐渐惺惺相惜。吉布斯有很好的政治和媒体判断力,奥巴马因此倚重他,如果决定参选的话,显然会希望他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1章   抉择时刻
从思考,到计划,到决策,仅仅只有六天时间而已,然而却像过了六个月。巴拉克·奥巴马,时年四十四岁,担任联邦参议员仅两年,父亲来自肯尼亚,母亲来自堪萨斯,他将角逐美国总统,而他手中几乎毫无胜算……
第2章   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目标都来自我们的竞选战略:只有将它们一一实现,我们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战略--像一束激光一般,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艾奥瓦和其他几个最早的初选州上。我们在明处,难免腹背受敌,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我们每天都得腾出时间去灭火。
第3章  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从一开始我们就认定必须扩大选民数量,否则就会沦为鱼肉。我们必须仔细挖掘每一个参加基层会议的人,必须挖掘年轻选民、零散选民、未登记的无党派以及共和党人士,必须尽一切可能拉拢他们……南卡罗来纳的大部分政治人士认为我们疯了,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奥巴马这么看重那些志愿者而不是"地方大员"。
第4章   希拉里的反击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这场选战就像星球大战中的国王对付绝地武士:我们先赢了几场战役,但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发动死星,给我们致命一击。我们知道,希拉里·克林顿马上就会给我们来这么一下:希拉里团队宣布筹得了2 700万美元,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初选筹款上压倒了我们。
第5章   重塑选战格局
数月以来报道一直称她是必胜人选,终于,一道裂缝出现了。在媒体添油加醋之下,一颗小火星瞬间变成了燎原大火,烧向希拉里阵营。我们已经没必要去煽风点火了;我们袖手旁观这场厮杀就行了。这是选战中的一个重大时刻,在盛大的筹款晚宴上,我们击败了最大的劲敌,苦尽甘来。
第6章   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在冷酷、生硬、坚不可摧的新罕布什尔,激昂乐观的人群如熔岩般正在喷薄。然而,突然间,我们坠入深渊:在最后一轮离场民调中,我们的领先优势降到了两个百分点。那一晚是奥巴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未来某个时候可以找出时间去分析、惋惜甚至一蹶不振,但现在我们必须继续前进……
第7章   超级星期二,22个州一起开战
南卡罗来纳带给我们的兴奋劲儿只延续了几个小时,接下来将有22个州在同一天鸣锣开战,而我们在其中很多州都处于落后地位,超级星期二已经演变成了具有深刻意味的大日子,而我们只有十天准备时间……
第8章   乐极生悲
接下来的两周,我们还要打十一场硬仗,这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了,但是乐极生悲,我们将面临整场选战中最大的挑战,奥巴马的候选资格危在旦夕……
第9章   最难熬的一场辩论
这是第二十二场初选辩论,也是最难熬的一场辩论。我鼓励奥巴马,"就把这当做你最后一次初选辩论,兴奋起来。在一年里熬过二十二场辩论以及十几场演讲之后,噩梦终于要结束了。你永远不用再跟希拉里·克林顿辩论了。永远。" 他疲倦地干笑了几声,"我会抖擞精神的,不过这场辩论肯定不轻松。"
第10章   你死我活的初选鏖战终于结束了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及时撕破脸也要赢下提名。他们抢不走我们的东西。巴拉克·奥巴马将会是我们的提名候选人,他将会是我们第四十四任总统。" 我们走过了一条堪称是总统竞选历史上最看不到希望的选举之路,阴谋诡计挡不住我们的脚步。
第11章 奔向大选之路
在18个月的鏖战之后,最犀利的一位对手终于偃旗息鼓了。但来不及享受这胜利的喜悦,在奔向大选的路上,我们已经落后新对手约翰·麦凯恩三个月了。我们决定不参加联邦资助体系,而完全依靠草根支持者们与麦凯恩决战……
第12章 史无前例的海外出访之旅
这似乎是一趟常见的总统之旅,然而奥巴马还不是总统,我们不过是一支选战团队,是一个没有政府或者外交资源的私人组织而已。在国内完成一周的宣传活动且不出纰漏已经很困难了,现在我们要把战场搬到从未涉足的海外,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13章  "副总统拜登,我决定了"
结束了与三位副总统候选人的会面,我们的飞机从里士满机场冲向云霄。我们一边吃着盒饭,一边回味这一天的经历。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奥巴马必须自己做出最后的决定,他需要一个直言敢谏、心系百姓的左膀右臂。
第14章 飓风"莎拉·佩林",麦凯恩的新搭档
"他们好像选择了莎拉·佩林,我们得赶紧行动起来。"佩林?我过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这是谁。于是,米特·罗姆尼、蒂姆·普兰迪、乔·利伯曼,这些已经在我脑海中盘桓了数周的名字,一瞬间都成了浮云。她的故事独一无二,就像一本小说……
第15章 危机就是"契机"
美国经济状况一直在恶化。到2008年春天,经济已成为选民最关注的议题。奥巴马一直在跟保尔森、伯南克、萨默斯等人交流,我们打算在广告上打破常规,把有关经济问题的讨论、把选战的最新情况发送给所有草根支持者,没有修饰,没有脚本, "人质版"视频备忘录来了……
第16章   与麦凯恩巅峰对决
奥巴马在经济问题上的回答如同一道激光准确聚焦在中产阶级身上,而麦凯恩只是夸夸其谈,没有多少在现实经济环境中站得住脚的东西。对手苟延残喘的老套政治伎俩扭转不了局势,奥巴马令人信服地赢得了最后三场辩论。
第17章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赢了
其实,俄亥俄州的结果一出,选举也就结束了。那个夜晚属于我们,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巴拉克·奥巴马,被宣布将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对于奥巴马、美国,以及全世界而言,新的征途开始了。
第18章   结束,新的开始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竞选的成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们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草根运动,我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浩浩荡荡的的志愿者大军。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做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即使华盛顿前途凶险,奥巴马也将无畏前行。
第19章 我们相信变革
变革从来不易,奥巴马扬起手臂划过宽阔的白宫办公室,"这是一间很棒的办公室,但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做了什么,我不会放弃……我见了太多人,看了太多信,听了太多有关破产、失业,甚至死去的故事。我不知道我们将如何前进,甚至我们是否还能走下去,但我们必须试一试……"
致谢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