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代上位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613690
  • 作      者:
    周培公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1.《古代上位术》首次提出“上位术”概念,探讨那些厚黑、隐秘的官术,在争上位、大换位背景下正得其时。
  2.上位就是搞定人,其本质就是一种人性关系术,是古今相通的发迹策略和升迁窍门。
  3.作者是资深媒体人,谋略学博士,善于从历史中总结官场商场智慧,用现代语言做了通俗的诠释。
  4.文章通俗,风趣诙谐,观点犀利,通过挖掘古代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巅覆了一些惯性思维。
  ◎舜帝与王莽——仁义是个好东西,用对了所向披靡
  ◎张良与陈平——不能当一把手,就为一把手谋划
  ◎陈登与朝北氏——口碑抵万金,树为楷模三级跳
  ◎曹操与孙权——官二代接班人,老爸“罩”我去战斗
  ◎刘备与孔融——用关系网,打好出身这张金牌
  ◎耿弇与周瑜——跟对了领导,选对了路
  ◎司马懿与司马昭——隐忍有术,被委屈撑大的胸怀
  ◎贾充与长孙无忌——当好二把手,时刻把准上司的脉
  ◎司马相如与诸葛亮——老婆就是好帮手,关键要找对
  ◎孙武与孙膑——有才干,伯乐举荐直上青云
  ◎吕不韦与陶侃——经营人脉和经营生意是一个道理
  ◎邹忌与魏征——正直无私天地宽,诚实是的好交际术
  ◎曾国藩与左宗棠——坚持个性,铆足了劲往上钻
  ◎祖逖与桑维翰——决计上位,必有死磕到底的毅力
  ◎赵匡胤与赵光义——营销自己可是一门技术活

 

展开
作者简介
  周培公,谋略学博士,1973年生人。自幼酷爱历史,锄过草,打过柴,务过农,怀抱钢枪戍过边,后来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先后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特约评论员,人民出版社《人物》杂志特约撰稿人,《财经时报》、《南方航空报》、《资本时代》、《环球财经》特约主笔,发表过千余篇作品。其视野开阔、功底扎实、文风锐利,作品以观点新颖、结构精巧、幽默风趣著称。2010年12月出版《超越曾国藩》。
展开
内容介绍
  

  【升得快、上得去、靠得住的上位窍门】
  【30条古代官场发迹秘术,60位历史人物上位窍门】
  上位术,是一种人性关系术,是古往今来相通的发迹策略和升迁窍门。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首次对古代隐秘的官场秘术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之作。全书概括总结了30条人类历史上的上位秘术,每条选取了2个代表人物(正反面都有),总共60位性格鲜明、作风各异的历史人物,并详细分析其上位历程与经验得失,做了画龙点睛的评述。
  《古代上位术》以人物为主线,以史实为底本,全面翔实,并插入一些正史外的史料和故事进去,使故事更加充实有料,语言生动幽默,实用性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阅读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小人物借力和关系上位,大人物靠智慧上位,没背景和心机,就靠女人上位。
  ——某位知名地产老总
  
  ★据说,在这本书出台前,看过这书手稿的人都发达了。作者曾是一名普通记者,因为钻研此道,随着一篇篇稿子见报,他晋升后成为主编的得力助手;有位市府秘书看了,也要求到领导曾经干过的地方任职,领导调他去县里做了一把手;有位广告业务员看了,半年后生活拮据,却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大老板升他为营销总监,工资长了五倍。有位妻子看到了,以后就不上班了,坐在家拿着胡萝卜和大棒给老公上眼药……
  ——网友评论
  
  ★一名转业县吏想编写一部《官场心学要诀》的书,以作为今后当官升官的指导。其手下人赶紧给他出主意说,何必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去编呢?市场里有的是,瞧,这本《古代上位术》,包管官商通用。县吏通读一遍,不禁大为感叹:这样的书真好,只要把它读熟,我出去自然好办事,真是金科玉律啊!
  ——网友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上位术就是人脉升迁术
  古往今来,官场职场上的发迹上位规律大致相同。古人赖以发迹上位的秘密,是可以批判借鉴的,它们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有太多的改变,最多只是表面的不同,骨子里还是一样的,当然,也不能照搬照抄。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后世都是从前人的足迹走过来的。仅从官场来论,其中许多事基本相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通常在极短的时间里学到许多东西,在稍长一点儿的时间里学到一些东西,而在较长的时间里什么也学不到,因为现在发生的都是以前曾经发生的。历史,有时似乎是在轮回,只不过换了一层外衣而已。
  有一首古谣云:“古往今来,官场都是既有聚光灯下大放异彩的荣耀,也有千尺水中触礁沉船的危险;既有万人之上一呼百应的显赫,也有中箭落马被踩成肉酱的惨状。自古仕途有夷有险,运来则加官晋爵,运去则身败名裂,有多少宦海茫茫真可怕,那风波陡起天来大。单听得轿儿前唱道喧哗,可知那心儿里乱如麻,到头来空倾轧。霎时间坠缺锦上添花,蓦地里被严参山砂落马。”
  这首古谣,形象地描绘出了官场这个特殊舞台上惊心动魄、变幻莫测的剧情变化。无论是各路武林高手,还是四方三教九流,跻身官场,不能没有几手绝招。
  这些绝招很大一部分就是上位术,正是通今古的。我曾经研究过古人写过的一些官场书籍,最大的发现是,古今官场很擅长总结经验得失,并留下了大量文字。清代以前形形色色的官场教科书,无论写于何种年代,后代也都有他们的影子。
  比如,《官场现形记》里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一名知府想编写一部《官学分类大成》的书,以作为今后当官升官的指导。其手下人赶紧给他出主意说,何必劳神费力自己动手去编呢?随便到书铺里买一本《官场要则》,保证一看就什么都明白了。果然,知府大人派手下买来一本《官场要则》,通读一遍,不禁大为感叹:这样的书真好,只要把它读熟,将来出去做官,自然无往而不利。这位知府觉得那本《官场要则》古今通用,也是很多人的实践体会。
  正是因为看到上位术的通用性,而且规律大抵相同,所以研究发迹上位术是很有意思的。以时机这个问题来说,虽然古今中外每一个人发迹上位的场景不同,但他们都能很好地掌握发迹上位的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出手,才能让资源利用得最充分,效果收获得最满意,然后上位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人要发迹上位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时机,任何人都可能难以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更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登上历史舞台。所以时机对于一个想要发迹上位有所作为的正直之士,或者想要发迹上位有所享乐的投机者,是同等重要的。古代,人人知道皇帝是天下老大,皇帝人人想当。可如果不得其时,当皇帝也不是什么好事。东汉末年汉家的皇帝无一得善终,他们都是强者手中的棋子,个个都是在军阀摆布、欺凌和惊吓中草草度过皇帝生涯的。因此诸如曹操、孙权这些人也都聪明得不当皇帝,以免成为天下人欲共诛之的对象,只有袁术那样缺乏头脑的人才冒天下之大不韪。蠢人之所以蠢,有时就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需要什么时机。
  时机,就是所谓发迹上位者的际遇和节点。放眼历史,适合人们发迹上位的时间节点多种多样。对于政治家来说,其发迹上位时机包括天下不稳,乱世英雄起四方,群雄逐鹿,不知谁是真龙天子;集团内外发生混乱,强者彼此争夺,都想培植势力并为此网罗人才。每当此时,如果一个人拥有看透现实迷雾、纵览历史的深邃眼光,他就容易择其明主,从而坚定跟随,最后发迹上位。对于求仕者来说,发迹上位的时机在于考卷上的问题正好都会,朝廷正好要用他这类专业人才。同时,如果一个时代恰好需要找到某些人干某些事,如平定战乱、治理河道等,一批豪杰与人才便应运而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由技术干部成长为领导干部。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牛人应运而生,此理古今同也。”
  但上位术的古今相同,并不只时机这一个方面。任何人想发迹上位都应该有点本事,无论是真才实学还是歪门邪道,都应该有点擅长的技能,这也是古今相同的。比如,帝王将相需要智谋之士,需要真正的治国带兵的能人,需要洞明时事,需要人情练达,更需要仁心仁义。即使是“树为楷模”也需要一点会骗的功夫、心思和脸皮,因为光凭忽悠还是不够的。
  这些升迁上位的本事,进一步说,就需要真才实学和技能了。
  这些技能有时单独就可以助人发迹上位,但更多的时候,一个人要发迹上位则需要多种上位术综合作用。比如,把结交名人作为第一步,然后受人推荐是第二步,如此等等。你所运用的上位术得心应手,但不等于一个人只须运用一种上位术就可以完全成功,要有结合自身具体条件综合运用多种上位术的意识。
  有的情况下,单独一种上位术也会起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但无论如何,一个人在发迹上位前都要做到对自己的情况非常明了,对在现有条件下哪些上位术可供己用基本明了,对哪些上位术可为己所用非常明了,做一个情况洞察者,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何种上位术,进而稳打稳算,成功也只是预期的目标。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稀里糊涂,就是因为对于自己有什么,自己要什么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思路。而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得到,这也是古今上位术相通的特点。这些人,因为他们只知道听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干,没有想清自己要怎么干,要得到什么。既然不知道到哪里找自己想要的那棵树,还谈什么发迹上位呢?
  最关键的是,发迹上位是人脉升迁术,当然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人发迹上位离不开别人的推荐和帮助。即使孤单一个人努力创造的发迹上位,也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获得发迹上位的实惠。但只靠个人去发迹上位的上位术,有时是靠不住的,也走不长的。
  有些发迹上位的事情我们看不明白,正是因为我们处于人性的棋局中。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说,上位术离不开人;就人与物的关系来说,上位术不能只靠人。
  归而言之,一切上位术都包含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
  ⊙跟对了领导,选对了路(耿弇)
  扁鹊一家三兄弟,在医界很有名。魏文侯把扁鹊叫来问他:“都说你是天下名医,但在你们三个行医的兄弟当中,谁医术最高?”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侯说:“那是什么原因呢?”扁鹊说:“我家大哥给人治病,是治病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人们不知道他在病发之前就已经铲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我家二哥治病,是病情初起之时就开始治,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很多大病也治好了,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天下。”这个故事我们都熟悉,说明了越是医术不行的人名气反而越大,越是对事态早有预见和准备的人,越是不动声色地达到了目的,这是多么奇妙的事,这其实是一种可借鉴的洞察术。
  而在人类的发迹上位史上,其实也有一些人很早就选定了要跟随的领导,很早就埋下了发迹的伏笔,拴住了发达的人物,此后不管这个人物出现什么波折都坚定跟随,最终随着那个人物的发达而发迹。
  话说汉光武帝时有一位耿弇(音眼),就是一个站对了队,而且站队态度坚决,最终发迹上位的人。
  耿弇(公元3年至58年),字伯昭,祖籍巨鹿。其父耿况文武兼备,在王莽执政时任朔调连率(上谷郡太守)。受家庭环境影响,耿弇从小书读得多,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喜欢军事,经常观看郡尉布兵列阵,骑马射箭,逐渐掌握了用兵打仗的本领。耿弇如此热衷于学习文武才能,当然不是为了闹着玩,不是为了到处显摆的虚荣,而是想做一番事业。换而言之,要发迹,而且要比他父亲干得好。然而由于当时王莽割断西汉的历史,建立新朝,而且天下又出现了许多起义军,耿弇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在天下大乱时选择跟谁干。如果跟对了,那么会事半功倍,每一分努力都有一分或十分回报;如果跟不对,那么就可能越能干死得越快。
  公元23年,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推翻,原西汉皇族刘氏后人刘玄被拥立为新的皇帝,号为更始。但由于更始政权实力不足以压服各方,各地豪强并不服从刘玄的号令,大都拥兵自重,称王称霸。刘玄部下诸将也往往自擅威权,随意撤换地方长官,到处掳掠平民百姓,天下仍然处于混乱之中。这种动荡不定的政治局势迫使耿况父子必须做出选择,明确去就,不然就无法立身自保。当时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一是继续做王莽的忠臣,为复辟新朝而努力挣扎;二是拥兵自重,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三是改旗易帜,向更始皇帝俯首称臣;四是选择一个更有前途的人,坚定跟随。
  在这个决定如何站队的严峻时刻,耿弇展示了其地主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耿弇认为,王莽已经人心失尽,而且犯了篡夺皇位的忌讳,这也是新朝不得生存的重要原因。回头去挽救新朝,无异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而拥兵自重搞割据,己方实力和号召力都有限,只会招来其他军阀的攻击,最终胜负难料,而且自己打江山会很累。因此,他力劝父亲顺应时势,跟着已经明确的最强大的势力走。这样背靠大树好乘凉,较为稳妥。于是他们就决定投靠更始政权,以求新的发展。耿况接受儿子的建议,派耿弇和属官孙仓、卫包携带贡品去朝见更始皇帝。从当时情况看,耿弇的选择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
  但在各种势力激烈斗争时期,政治站队的选择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变化。当耿弇一行走到半路一个叫宋子县(今河北省赵县西北)的地方时,一个新的情况摆在了他们面前,原来在他们动身之后,一个靠算命为生、名叫王郎的人冒充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在邯郸称帝,而且聚集了不少兵马,造成了相当声势。鉴于出现新的情况,耿弇与孙仓、卫包一起商议。孙、卫二人称:“邯郸称帝者既是成帝后人,理应承继正统,我们舍此不归,还想远行有何意义?”但耿弇头脑冷静,认定那个汉成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真的,对改投此人持反对意见。他说:“这个成帝之子很可能纯系欺世盗名的小丑,终将被强人俘虏。我如果到长安求得更始使节,再征发突骑去讨伐这些乌合之众,易如摧枯拉朽。你们二位如果认不清该跟谁,最后难免灭族之祸。”孙、卫不听耿弇之言,真的投奔那个假的汉成帝之子王郎去了。耿弇只好独自西行,不料途中又得到一个新的消息,说更始皇帝派来经略河北的大将刘秀正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招兵买马,而且广行仁义,甚得人心。耿弇心想,民为国本,得人心者终成大事,且卢奴与上谷相近,不如先改投刘秀站稳脚跟,再谋发展。耿弇决心已定,遂返身北行,去见刘秀,从而在关键时刻又做了一次新的也是正确的选择。
  刘秀见耿弇后对他进行了谈话考验,觉得这个人有一定的见识和志向,非常喜欢,就任命他为长史,并共同北行经略蓟州(今北京市西南)。不料正赶上王郎发诏书到蓟地,指名道姓索拿刘秀。这一形势突变,弄得人心惶惶,许多唯利是图的军阀和所谓不明真相的群众,都嚷嚷着要抓反贼刘秀。不得已,刘秀在混乱中夺路逃脱,南至信都;耿弇则是北奔昌平,两人相互走失。其实又一次选择的机会,出现在了耿弇面前。但耿弇返回上谷后,向父亲汇报说虽然此次投奔靠山之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因为他发现刘秀才略超群,可成大事。于是他劝父亲出面联合渔阳太守彭宠,发兵共击王郎,而后投归刘秀。这样可谓一举两得,实际上是投奔刘秀,名义上也归更始统领,此后便可以依形势变化见机行事。耿况照计而行,派人联络彭宠,并命耿弇与上谷功曹寇恂等领两郡兵马南征王郎。耿况等一路攻城夺地,摧枯拉朽,斩杀王郎所部将军、九卿、校尉共400余人,士兵3万余人,攻克涿郡、中山、巨鹿、河间等22县,直抵广阿与刘秀会师。刘秀新得两郡援兵,声势大振,乃进围邯郸,斩杀王郎,基本上平定了河北。其实从耿氏父子的军事行动来看,估计他们的实力确实不可小视。即使这样的人在选择未来主人时仍如此谨慎,足见其对自己身家性命的看重。
  鉴于刘秀声威日隆,更始皇帝刘玄及其近臣们很担心权力被其分夺,慢慢变得难以控制,于是在公元24年夏遣使持节封刘秀为萧王,同时令其罢兵率诸将回长安;另派苗曾、韦顺、蔡充等人经略河北。对于这种明升暗降,表现上尊重而实际上夺权的做法,刘秀是遵命还是抗命?这不仅决定他本人的命运,也关系到其部将们的利害。此时耿弇已经通过长期的观察对比,认定刘秀比刘玄强。于是正当刘秀
  犹豫不定之际,他闯进刘秀的寝帐,向刘秀献计说:“刘玄软弱无能,政治昏乱,他手下的大将在外各行其是,他身边的权贵把持着朝廷。从这些现象中应该可以得出基本的判断,即刘玄人心已经丧尽,不久必将败灭。明公你首先在南阳起兵,又扬威于昆阳,功名素来很大,现在已经略定河北,握有天府之地,以正义之名进行征伐,天下传檄可定。如果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起衡量,天下是最重要的,明公你应当自取,不能让他人所得。刘玄令明公罢兵还朝,万不可从。我愿归上谷,添招兵马,以助你成大事。”
  刘秀听后,信心倍增,决心自立。在把这一切思考清楚后,刘秀再次约见长安来的刘玄使者,假意说河北这还没有完全平定,不便还都,来使无奈只好空手而回。接着,耿弇奉刘秀之命前往上谷、渔阳,收斩韦顺、蔡充等孤立势力,并招得许多突击骑兵,回来增强刘秀的势力。公元25年6月,刘秀正式称帝,耿弇被拜为建威大将军,时年仅24岁。在面临人生选择的几次关键时刻,耿弇都能头脑冷静、高瞻远瞩,明辨贤愚,说明他的政治见识和谋略思想确实超群出众。试想当年如果耿弇错投王郎或拥兵自重,其结果会是怎样?其才能如何发挥?恐怕早晚也是同王郎一样的下场。即使再转投刘秀,又哪能像一开始就跟着刘秀那样受重用?如果在刘玄逼迫刘秀交出兵权的时候,他听之任之,不出面提建议,既保刘秀的地位又保自己的前途,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可以说,耿弇不但是一个会站队,跟对人,而且是一个站队坚决的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从历史上,刘玄的确才智平庸,性格懦弱。他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生活,即位后将政事都委托于自己的岳父赵萌,放任其专权。而赵萌则只知谋私,不知治国建军。因此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单骑逃走。十月,刘玄不得已投降赤眉,将玺绶送给赤眉拥立的皇帝刘盆子,自己被封为畏威侯,不久改封为长沙王。赤眉将领张昂为绝后患,在同年12月派人将其缢死。
  在与更始政权决裂后,耿弇先是帮助刘秀平定河北,之后又按照刘秀的统一部署收复各地的割据势力:南破延岑于穰县,东平张步于齐境,而西拒隗嚣于陇地。由于他熟谙诡道,善为虚实,几乎每次战役都是所向披靡,捷报频传,把与刘秀抗衡的各方势力一一击破。刘秀因此曾称赞耿弇说:“昔日韩信破历下而开辟先祖刘邦的基业,如今将军屡建奇功,这一点非常相仿。然而韩信袭击的是已降之军,将军所破的则是强劲之敌,其功之难要超过韩信。以前将军就陈述过统一全国的设想,我常以为难以实现,没想到有志者事竟成。”耿弇听后极为感动,也由此开始了稳定的发迹生活。
  但后来耿弇很快想到,这种把他比喻为韩信的做法,总是有点让人不舒服。当年韩信作为一个支持项羽则项羽胜,支持刘邦则刘邦胜的关键人物,虽然最终帮助刘邦打得天下,却被逼不得不反,最后被陷害至死。对于“韩信第二”、“常胜将军”的光武之言,耿弇也是心里有怀疑。事实上,刘秀的话确实也有提醒他不要当韩信第二的意思。所幸在刘秀终于统一天下后,二人的猜忌得以和平解决。为避免重蹈西汉初年刘邦大杀功臣的悲剧,刘秀一方面厚待功臣,另一面及时地解除功臣们的兵权,上演了最早的杯酒释兵权。尤其是对于耿弇,刘秀曾说过:“我绝不会让你成为韩信的。”于是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光武帝增加耿弇封邑,让他回家去过享乐主义的生活,并令其交回大将军印绶,以列侯享受国家元老和顾问待遇。此后,朝廷有什么难事,刘秀也经常召耿弇入朝咨询方略,甚见倚重,但绝不给实权。公元58年(永平元年),一代名将耿弇逝世,享年56岁,谥曰愍侯。令其欣慰的是,其子孙都得到了较好安置。
  ◎识人要看潜力,追随要坚决(周瑜)
  历史上与耿弇发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周瑜。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称为“周郎”、“公瑾”,对之十分敬仰。周瑜的发迹,几乎就是耿弇的翻版。
  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其堂祖父、祖父都做过汉朝的太尉,父亲做过洛阳令。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动荡年代里,周瑜作为一个有识之士,青年才俊,也想有一番作为。但他与众不同的是,始终牢记了东汉名将马援的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一心要选择一个能自我发达也能让周瑜发达的人,然后坚定跟随。
  周瑜初出道时,江东这块土地上曾先后有五支至十支割据武装,每支武装都显赫一时。如果不是有居高临下的眼光,一时真难以发现谁会更有潜力。不过凭着对历史的深切掌握和对现实的紧密观察,周瑜很快就看出在江东这块土地上,孙策是个成事的料。因为孙策为人豁达大度、善于用人、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士兵都乐于为之效劳,也深得百姓的拥戴。主意已定,周瑜就投奔了孙策。由于周瑜在江东也有一点名望,孙策听说他来了,立刻亲自迎接,并引以为兄弟,授予他建威中郎将一职。在这个职务之下,周瑜可以调动二千名军士、五十匹战马,得以发迹。当时的周瑜年仅24岁,真可谓风流倜傥,志得意满。因其恩德信义昭著,江东人都称他为“周郎”。
  周瑜不仅受到孙策的重用,就连孙策的母亲也十分器重他。太夫人特地叮嘱儿子孙权,要像对待自己亲兄长那样对待周瑜。周瑜和孙策很像兄弟,做事的风格基本相同,竟然分别娶了当时乔国老的两个美貌如仙的女儿大乔和小乔。在美色对其男性风采的刺激下,周瑜越发意气风发。但遗憾的是孙策的老部将程普,见周瑜年纪轻轻,就得到如此特殊礼遇,很不服气。他仗着自己岁数大,常常侮辱周瑜。但周瑜宽宏大量,忍屈受辱,从不与之计较,最终使程普十分感动。程普倒也是一个豪爽之人,此后反而衷心拥护周瑜,他曾对人说:“同周公瑾结交,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被他陶醉了。”由此也可见,周瑜似乎有一种忽悠功夫。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害死。这多少有点让周瑜觉得自己看走了眼,一下子失去了身后的大树。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孙策及其父孙坚开创的江东基业,并不会因此轻易丧失。何况孙策之弟孙权的才能比其兄还有过之,必然会重振江东。于是周瑜得知孙策死讯后,便自驻军之地巴丘率兵至吴(今江苏苏州)奔丧,主动在吴辅佐孙权。当时,由于孙策新死,孙权地位不稳,孙策部下有的人持怀疑态度,有的人谋划另寻新主,江东形势存在土崩瓦解的可能性。在这大厦将倾的紧要关头,周瑜和长史张昭分别代表文臣武将,殚精竭虑,尽心扶持孙权。他们团结了鲁肃、程普、黄盖、吕蒙等将领,四出征讨,网罗人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为孙权站稳脚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孙权牢记其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临终遗言,坚决依靠周瑜。通过观察,他觉得周瑜是一个拥有才干和将兵本领,但绝不拥兵自重的人,就更加信赖他。如此,周瑜完成了从跟旧领导到跟新领导的过渡。这种过渡相对容易、平稳,主要原因在于他的领导都是孙家人,心比较齐,不是那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人。
  公元202年,被曹操击败的袁绍终于病死,曹操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下书江东,要孙权送子弟去做人质。孙权与僚属商议对策,群臣犹豫不决。文臣张昭令人失望地主张顺从曹操,以保平安。周瑜却力主反对,他说:“将军继承父兄的基业,拥有六郡之地,粮多兵精,将士听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应该自立于天下,怎能送人质去呢?一旦送去人质,就要听命于人,受制于曹操。最大限度封个侯爵,享有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这哪能与割据一方相比呢!”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前景的描绘也对比明显,让人不得不服。于是孙权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送去人质,决心割据江南,成王霸之业。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周瑜的眼光是非常独到长远的。
  公元208年,曹操在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自任丞相后,准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当年冬他亲率步骑20万,号称百万大军,南下荆州,准备一举吞并刘表后顺长江东下消灭孙权。消息传来,东吴震惊。武将鲁肃力主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而张昭、秦松等文臣皆为曹操气势汹汹的兵威所吓倒,主张“遣使以迎曹公”,认为这是“计之上策”,实际上是主张投降曹操。在生死抉择的关键时刻,周瑜完全支持鲁肃的意见,他历数曹操此次进军的四大“用兵之患”:一是北方尚未巩固,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对他后方构成威胁;二是舍长就短,放弃骑兵,来同擅长水战的吴军进行水上较量;三是天气正值寒冬,马无饲料,后勤接济困难较大;四是北方部队,远来江南,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根据上述分析,周瑜请求拨给他3万精兵御敌,从而坚定了孙权起兵抗敌的决心。孙权选出水军3万人,筹集了船粮兵器,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前往荆州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军。
  结果众所周知,孙刘联军赤壁一战大胜曹操,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奠定了周瑜在东吴的地位。只可惜天妒英才,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就抛下美貌的小乔,一病而亡。世人以为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任何根据。以周瑜的战略家眼光,如果说诸葛亮有什么心理上的气人之术,他完全可以识破。周瑜之亡,恐怕只能怪其操劳过度,过劳死而已。天道是公平的,即使是周瑜那样的王佐之才,如果不注意身体也会早死。
  透过耿弇和周瑜的发迹上位,可以看出,看中人,还要跟对人;而且对的人,追随要坚决,才能发迹。即使不是跟从孙权那样能当天下之主、一方诸侯的人,跟对一个能指导教育自己人,尤其能够批评激励自己的人,会有助于自己提升。
  时空对话
  看到耿弇和周瑜翩翩而来,真是历史上的一对帅哥啊。刚把夸奖的话咽回去,我就直截了当地问耿弇:“站队坚决,跟对领导这一上位术,是不是一种发迹之前的政治投机,并在投机正确后忠诚追随?”
  耿弇一边整理一下身上的官服,一边郑重回答道:“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理解,投机其实是一种眼光。乱世英雄起四方,真龙天子只一人。在这种情况下,站队的对与错有时要靠一种眼光,有时则完全是一种运气。周瑜的同时代人,三国时的郭嘉舍袁绍而投曹操时,是舍大而就小,当时曹操的势力远不及袁绍,甚至险些被袁绍消灭。但最终郭嘉站对了队,保证了发迹,靠的是一种眼光。楚汉相争时追随项羽的范增虽然忠心耿耿,无奈他分析天下事头头是道,可项羽一句也不听,最终气得范增病死在回乡途中。范增是天下大战略家,但在站队问题上却不讲策略,只知站队却不能想办法让项羽听从正确的意见;而且动不动就生气撂挑子不干的作风,也缺乏辅佐者应有的风度。范增不应该不知道,历史上著名的逃亡者晋公子重耳,也就是春秋霸主之一的晋文公,十七岁时身边就拥有一批贤能之士,著名的如狐偃、赵衰、贾佗、先轸、介子推等。但由于国内政治斗争使然,这些人未等发迹就不得不在重耳43岁时随其出国逃亡。而且一直流亡19年,才得以重新回到晋国拥戴已经62岁的重耳当上国君。那么,范增为什么就不能把目光放长远,用耐心培养项羽?而非要与项羽这小子生气,甚至自己气死在回乡的路上呢?又为什么范增宁肯自己气死也不去投奔刘邦?”
  这时周瑜接着说道:“你的这些问题,我当年在时光隧道中遇到范增时曾经也问过他。这位老先生当时老泪纵横地说:我是急啊,当时我已经七十多了,觉得来日无多,所以急于求成。但现在想想,欲速则不达啊。急于求成反而害了我,也害了项羽,却成全了那个刘邦。”说到这里,周瑜不禁黯然,他当年又何尝不是急于为东吴收回荆州,开疆拓土?结果急火攻下之下,劳累过度,一病而亡,可惜在他之后,东吴积极进取的劲头就小多了。
  此时只听耿弇道:“看来急于求成要不得,可当年没有范增的急于求成,又哪来刘邦的天下,没有刘邦又哪来刘秀,没有刘秀又哪有我发迹的机会?”“哈哈,历史的连锁反应”瑜大笑中与耿弇并肩而去。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位术就是人脉升迁术
一、仁义是个好东西,用对了所向披靡
◎舜帝与王莽——装样的仁义会变味
二、口碑抵万金,树为楷模三级跳
◎陈登与朝北氏——模范的力量
三、老爸“罩”我去战斗,推我去发迹
◎曹操与孙权——官二代接班人
四、擅用关系网,打好祖先这张王牌
◎刘备与孔融——出身就是影响力
五、跟对了领导,选对了路
◎耿弇与周瑜——识人要看潜力
六、隐忍最有术,关键时刻会装孙子
◎司马懿与司马昭——被委屈撑大的胸怀
七、抢占理想位置,背靠大树才凉快
◎李斯与王继先——像投机生意一样投机人
八、既有天才大略,更要选对适合的舞台
◎伊尹与郭嘉——弃暗投明
九、不能当一把手,就为一把手谋划
◎张良与陈平——良谋遇明主
十、当个二把手,时刻把准上司的脉
◎贾充与长孙无忌——心腹爪牙不容易
十一、男人成就世界,女人成就男人
◎ 寒浞与易牙——走夫人路线
十二、女人比敌人难对付,关键要找对
◎ 司马相如与诸葛亮——老婆就是好帮手
十三、要做就做第一,成绩就有说服力
◎吕蒙正与文天祥——做最好的自己
十四、必要时会耍无赖,以毒攻毒
◎刘邦与李鸿章——我是流氓我怕谁
十五、无路可走时,不如自立门户
◎项羽与朱元璋——白手起家自个干
十六、经营人脉和经营生意是一个道理
◎吕不韦与陶侃——选准目标奇货可居
十七、随时应变,英雄不恋窝边草
◎祭仲和蔡京——仕途的权变
十八、真心做事,诚实是最好的交际术
◎邹忌与魏征——正直无私天地宽
十九、手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王祯与施琅——让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二十、坚持个性,铆足了劲往上钻
◎曾国藩与左宗棠——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二十一、自导自演,擅长推销自己
◎赵匡胤与赵光义——营销自己可是一门技术活
二十二、有才干,伯乐举荐直上青云
◎孙武与孙膑——名流引荐很靠谱
二十三、关键时候,同门最值得倚重
◎鲍叔牙与张仪——同学帮忙好办事
二十四、寻找保护伞,师生彼此成贵人
◎杨士奇与刘台——师徒互携
二十五、艺高人胆大,该出手时就出手
◎岳飞与王彦章——敢当出头鸟
二十六、游说高手,三寸之舌破敌百万
◎蒯通与主父偃——说客当家
二十七、决计上位,必有死磕到底的毅力
◎祖逖与桑维翰——非凡的决心成就目标
二十八、分清形势,慧眼识得潜力股
◎王朴和刘基——预见就要作出改变
二十九、一个好汉三个帮,找到那个最佳“帮兄”
◎曹参与杜如晦——黄金搭档
三十、最厉害的思想,就是升职的工具
◎董仲舒与马汉——学说可以当武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