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反思“中国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29083
  • 作      者:
    何迪,鲁利玲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特别是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效应对,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一批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本书收录了许纪霖、秦晖、资中筠、章百家、乔纳森?安德森的中外学者及其他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的文章,对当下引发热议的“中国模式”及“中国模式论”予以了客观、理性的审视,并侧重以质疑者的姿态对“中国模式”所蕴藏的诸多问题作了深刻反思,见解不凡,令人深思。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从80年代的普遍理性到90年代启蒙的历史化
    特殊与普世,皆是相对而言,如同黑格尔的主奴关系,是一种互为前提的辩证存在。在上下两千年的古代历史当中,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大国,在东亚地区代表着普世文明。这一华夏中心主义的位置直到19世纪中叶被颠覆,随着欧洲文明称霸全球,中国开始被边缘化,成为全球普世历史中的特殊案例。晚清之后几代中国人的奋斗,皆为实现中国的富强,成为西方那样的现代性普世国家。然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于西方普世文明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他主导的另类现代性实验,不仅颠覆了欧美的资本主义文明,也背离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正宗,试图借助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民粹运动的常规化,以准宗教的革命精神为动力,实现国家富强与国民均等的毛式现代性目标。这一被汪晖称为“反现代的现代性”,排斥的是西方现代性,却又胸怀天下主义抱负,要在拯救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中,走一条中国特殊的道路。这一内含着宇宙、自然、人类与民族普遍规律的大同理念,因为其残酷的乌托邦实践与世俗时代人性的背离而无法维持下去。“文革”结束之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迅速回到世俗化轨道,打开国门,第二度融入全球化的普世文明。
    思想史意义上的80年代,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始,延续到90年代初全球冷战结束。80年代的时代特征乃是五四之后的第二次思想启蒙,从共产主义的超越世界回到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普遍理性,从中国的特殊道路回到西方为中心的普世历史。80年代的中国虽然呼唤“中华民族复兴”,但真正的出发点不是民族,也不是国家,而是“人”,那个超越了具体种族、民族与国家界限的抽象的“人”。“文化大革命”被视为违背了普遍人性的一场浩劫,因而启蒙所追求的也就是一种符合普遍人性的普世现代性。现代性的正当性来自人类的普遍法则,而不是特殊的民族国家利益或历史文化传统。在80年代,世界的尺度也是民族的标准,世界的现实,就是中国的未来。民族的所有价值都要放在世界的天平中去衡量。80年代也有爱国主义,但其背后是一种世界主义意识: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乃是走向全球的普遍历史。相比之下,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反而成为负资产,是走向普遍历史过程中必须被克服的对象。80年代爱国者们普遍的忧虑,不是“中国的消失”,而是“被开除球籍”,他们关切的共同点是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黄土地”走向“蓝色文明”,因而80年代的启蒙思想,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未经反思的二元式叙事:中国VS世界、传统VS现代、历史vs规范、特殊vs普遍……这些范式实质上只是同一种二元叙事的不同表述而已:“中国”象征着封闭和落后,象征着妨碍现代化的特殊传统;而“世界”意味着先进与未来,意味着普世的价值与规范。
    ……
展开
目录
前言:“中国模式”,还是过渡体制吴敬琏
第一部分 主题
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近十年中国历史主义思潮之批判许纪霖
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秦晖
也谈“中国模式”资中筠
中国如何搭上全球化列车?陈志武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黄亚生
危机隐现裴敏欣
“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和“亚洲模式”
乔纳森·安德森
重启“改革议程”秦晓
第二部分 专题讨论
丁学良 辩论“中国模式”
马立诚 海内外激辩“中国模式”
王毅  所谓“中国模式”自秦制以来就有
雷颐  统制经济在中国具有思想渊源
章百家 讲“中国模式”为时尚早
贾康  我看“中国模式”问题
何怀宏 改革开放是摆脱“中国模式”的历史过程
汪涛  “中国模式”主要是经济发展模式
马晓河 要客观地对待“中国模式”
史正富 从政府竞争到思想竞争
许小年 不能将竞争理论套用在政府身上
资中筠 “中国模式”是要对抗普世价值
何迪  从好生活到好社会
秦晓  “中国模式”与“中国模式论”
参考文献
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