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我常常觉得:“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
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
·团体道德的缺乏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样具体的伦常关泵。
不但在我们传统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一一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
展开